洪武十五年,馬秀英溘然長逝,終年五十一歲,匆匆走完了她從孤女到母儀天下的滄桑一生。
朱元璋悲痛之情,無以言表,他時常徘徊在馬秀英的起居室,甚至枯坐到天亮,直到慶童齎敕請他上朝,他才驚覺馬秀英不會再為他披衣束發了。他的皇後啊,他這一生唯一敬愛過的女人。心像是被生生挖去一塊,痛得他直不起腰,啞著嗓子問道:“藩王回京沒有?”
馬秀英逝世的第二天朱元璋就召集藩王回京為馬秀英送葬,並賜馬秀英諡號孝慈皇後,葬於明孝陵。
慶童齎敕神情悲傷地說道:“皇上請保重龍體,各路藩王正向京城趕來,近的明後天就能抵達,遠的可能需要七八天。”
“若是燕王回京,不必見朕,讓他參加完皇後的葬禮祭祀即刻出京就藩,永世不準進京。”朱元璋丟下這句話,慢慢登上龍輿。他以前有多喜歡朱棣,現在就有多厭惡朱棣,若不是這對母子,馬秀英不會走得那麼快。他現在一點也不想見到朱棣,讓朱棣就藩北平隻是全了父子的最後那點情義。
“喏!”慶童齎敕低下頭,想為朱棣求情的話全部咽回肚裏。朱棣找人四處求情的時候也給他送過厚禮,正是他在朱元璋麵前說父子情深那些話才讓朱元璋沒有下定決心褫奪朱棣的封號。然而瞧著朱元璋現在的心情,他是再也不敢為朱棣說半句好話了。
馬秀英的突然離世震驚朝野,世人無不為之感傷,許多官員擔心沒了馬秀英勸阻的朱元璋會愈發暴戾,宮人更是擔心朱元璋會下令讓他們殉葬。
好在朱元璋還記得對馬秀英臨終前的承諾,並沒有殺死宮人,而是將他們放出宮,遜影本也在出宮名單上,但是她沒有離開,請求朱元璋把她調到東宮,她要代替馬秀英照顧朱標。
後宮宮人十分感激馬秀英保住了他們的性命,特地作了一首歌來紀念這位賢淑仁慈的皇後,歌詞是這樣的:“我後聖慈,化行家邦;撫我育我,懷德難忘。懷德難忘,於萬斯年;毖彼泉下,悠悠蒼天。”
官員們聽說馬秀英臨終還勸朱元璋要聽取別人的意見,求取賢能的人才,善待大臣百姓,紛紛感念無比,讚揚其為“母儀天下,慈德昭彰”。
可是這些歌頌讚揚有什麼用呢,能讓馬秀英活過來嗎?道衍冷笑。從馬秀英離去的那一刻他的心就凝固成冰再也不會融化,以前那個慈悲善良、心憂萬民的道衍消失了,隻剩下一個怨入骨髓、冷情冷性的道衍。他恨朱元璋、恨朱棣,甚至恨朱家所有人,馬秀英為朱家付出一生心血,到頭來隻得到傷害和痛苦。
若是曆史真如馬秀英所說,朱棣最後會謀朝篡位,這何嚐不是對朱家王朝的一大諷刺,朱元璋你不是最看重你的江山嗎?我就把你的江山攪得烏煙瘴氣!朱棣你不是想當皇帝嗎?我就助你成皇,再讓你在病痛中慢慢死去,而且還要讓你世世代代受後人唾罵!
馬秀英的葬禮結束,朱元璋挑選僧人隨侍諸王,為馬秀英誦經祭祀。他心思複雜地看著僧錄司舉薦的名冊,那上麵有道衍的名字。其實他不止一次想要將道衍殺掉,可是想到馬秀英臨終前的請求,他終究不願辜負馬秀英最後的心願,把道衍的名字添到朱棣名下。
朱棣自打進京就惶惶不安,朱元璋既沒有褫奪他的封號也不肯見他,隻叫他參加完葬禮就去北平,這是個什麼意思?父皇為何不願見他?他還有許多話想對父皇陳情啊!可恨慶童齎敕那老東西收了他諸多好處卻半句口風都不露。
就在他胡思亂想之際,道衍登門拜訪,直接稟明要追隨他的意思。
朱棣不信,他從李碽兒那裏聽出道衍和馬秀英似乎有一段感情,而李碽兒又是間接氣死馬秀英的人,道衍怎麼可能真心追隨仇人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