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樹後庭花》,原是漢族傳統風格的清樂曲,南朝陳後主作詞,至唐代改編為大曲。南朝陳後主非常擅長譜曲作詞,卻對國事不聞不問,昏庸之極,以至於終日沉溺於詞曲之中,最後亡了國。亡國之後,他作的《玉樹後庭花》卻仍然在國土上演奏著歌舞升平之樂,這與國破家亡的現實構成了鮮明的對比。
唐詩人汪遵詩曰:“留得後庭亡國曲,至今猶與酒家吹。”(《陳宮》)後人謂亡國之音。可見曾為“亡國之音”的《玉樹後庭花》,不僅表演於宮廷宴享之中,而且還奏唱在市井的歌樓酒肆裏。
杜牧的一首《泊秦淮》就寫到了這曲“亡國之音”: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秦淮”指秦淮河,源出江蘇省溧水縣,貫穿南京市。“商女”是指賣唱的歌女。這首詩的意思是:
煙霧彌漫秋水,月光籠罩白沙;
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邊酒家。
歌女為人作樂,哪知亡國之恨?
她們在岸那邊,還唱著後庭花。
這首詩是杜牧即景感懷之作,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華一時。目睹如今的唐朝國勢日衰,當權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轍,無限感傷。首句寫景,先竭力渲染水邊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敘事,點明夜泊地點;三、四句感懷,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灑脫;由歌曲之靡靡,牽出“不知亡國恨”,抨擊豪紳權貴沉溺於聲色,含蓄深沉;由“亡國恨”推出“後庭花”的曲調,借陳後主之事,鞭笞權貴的荒淫,深刻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