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宣和年間,宋徽宗喜花石竹木,在江南設蘇杭應奉局,派朱勔等爪牙到東南各地,搜刮民間花石竹木和奇珍異寶,用大船運向汴京,每十船組成一綱,時稱花石綱。青溪多產竹木漆,是應奉局重點酷取之地。這種沉重的負擔都轉嫁到農民身上,尤其是靠出賣勞動力度日的赤貧者身上。方臘身為傭工,更痛感這種剝削壓迫之苦,因而對宋王朝的反動統治懷有刻骨仇恨,遂起反抗之心。宣和二年十月初九(1120年10月)方臘率眾在歙縣七賢村起義,假托得天符牒,宣稱:“獨吾民終歲勤動,妻子凍餒,求一日飽食不可得,諸君以為何如?”青溪的農民聞風響應,人數到達萬人,賊軍尊稱方臘為聖公﹐改元永樂。
漫天飛著軟綿綿的柳絮,有些微冷的溪風引領者柳絮四處飄散著,在這個陽春專屬的三月,綠柳含煙。
秦淮河畔的槳聲擊打著水麵,濺起朵朵漣漪,未眠的燈火照亮了整個船身,笙歌的人,笙歌的水,笙歌著的三月。
這熱鬧之下,卻掩蓋不了空氣中濃重而蕭涼的氣氛。
從遠人家附近漸漸傳來的馬蹄聲沒有斷絕,帶著一個家族未知的命運,慘絕人寰的命運。
這座城市的每一座茶館裏,總會傳來這樣似是而非的對話:
三三兩兩看起來四十多歲的老漢坐在茶館裏,聚精會神地聽著最新得來的消息。
有著淺淺絡腮胡的老漢喝了一口茶,象征性地咳嗽了一下,眾人的耳朵豎起來了。
“你們聽說了嗎,睦州方臘聚民起義了!這天下又要不太平了。”
“方臘?何方人士啊?”其中一個人抱著酒壺走到開先說話的那人麵前。
那人鄙夷地看了老漢一眼,忽然想到什麼似的大笑起來。“我說劉老漢啊,這你就活該了吧,誰叫你整天待在家守著你媳婦呢,我看你今天是夾著尾巴出來的吧,哈哈”
劉老漢惱羞成怒地把酒壺摔在桌子上,“老子才不是這樣,我會怕那臭婆娘?哈哈,真是天大的笑話,你也不向街坊鄰居打聽打聽,你沒看到她端茶給我時,哎喲,可溫順了。”聽到這話,眾人都沉默了。
“你這話誰信啊,你問問,誰不知道你每天被你媳婦懲罰,她不是總罰你跪竹炭嗎,瞧瞧,瞧瞧,你這膝蓋上不是還有竹炭粉末嗎,身上還有焦柴的味道哩。”眾人更是笑得誇張起來,有的人淚水都笑出來了。
劉老漢滿臉漲得通紅,猛喝了一口酒,不料喝得太快被嗆了一口,酒也順著下巴流到衣襟裏,他氣得把酒壺摔到地上,衝出茶館。唉,他也無力反駁眾人啊。誰叫自己家門不幸呢,別人娶的都是美嬌娘,自己的媳婦呢,臉上的麻子差不多遮住了眼睛不說,還是一個母老虎。男人嘛,尋花問柳很正常啊,但是自己不就去怡君苑門口晃了晃,就被她欺負到了頭上。
等劉老漢走後,眾人才起哄著最開始說話的那人繼續。
“宋江大家知道吧。方臘就是跟他一個土匪窩出來的,說是對皇帝老子不滿,就打著替天行道,為名除害的口號起義了。”
“這皇帝老子也真夠背時的,被自己的寵臣欺負了不說,還有外賊來欺負他。你們說他這是不是就叫’內憂外患’啊?”
另一人跑到那人麵前,腳搭在板凳上。“那,李老弟,你怎麼會知道這些事兒啊”,眾人也很感興趣原因。
“李老弟”洋洋自得道,“嘿嘿,我告訴你們吧,我舅子的姑媽的大伯家的孫子在皇宮當差,就在皇帝老子身邊,你說,我能不知道嗎。不過。”,
這人突然變了臉色,使使眼色,抬起右手,把眾人招到自己麵前,壓低了聲音,嘶啞著說道,“不過啊,我們淮安的梁大將軍可就要倒黴了”
聽到這話,眾人好奇心更是加強了,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不過那人收住話,不再言語。喝完最後一口茶,招來小二,遞給他一錠銀子,大跨步走出茶館。
梁大將軍,哪位梁大將軍呢,過不了多久,不隻是這幾個人,整個淮安的人都會明了了。
秦淮河畔依舊是熱鬧不減,一群小孩兒跟在賣糖人的後麵,嘴邊流著哈喇子,道路兩旁,賣各種東西的小商小販大聲叫賣著。偶爾有馬車經過,水渦裏的汙漬便濺到了眾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