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過分羞怯影響正常發展
羞怯是中學生常見的一種逃避行為,它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這種現象:有的人在路上碰到熟人因怕羞故意躲避;有的人不敢在大庭廣眾之下講話,一講就會手足無措、臉紅舌硬。在心理學上都稱為怕羞心理。有人做過調查,在1000名女孩中,約有35%的人都認為自己有膽小怕羞的心理。青春期的女孩,與男孩相比,更容易受到羞怯情緒的困擾。即使是男孩,不像人們通常以為的那樣,也常常會因為自己的羞怯心理而感到煩惱。
羞怯的心理每人都會有,隻是輕重不同而已。從心理學角度看,羞怯是內心深處的膽怯、自卑、不自信等常見的外在表現。時間久了,會形成緊張、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這種情緒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中學生與他人的溝通與交流,使中學生得不到健康的成長。
“從小我就非常內向,平時見人就臉紅,更為嚴重的是,我幾乎不敢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每當老師上課提問時,我都把頭埋在書裏,不敢抬頭與老師的目光對視。而一旦被叫起來回答問題,我就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有時還渾身發抖。我記得有一次班會,老師要求我上台給大家唱首歌。我低著頭半天發不出一點聲音,我感覺全班同學的眼光都在盯著我,那一刻,我恨不能從地縫裏鑽進去。雖然大家鼓掌給我鼓勵,但最終我還是一聲不吭地從台上跑了下來。”
羞怯心理產生的原因
陌生的場合讓中學生有時不願意去接觸,很多的時候你們其實也是很想去接觸一些事物的,但是有時隻是“情非得已”,其中是有原因的:
1家庭環境的影響。據有關人士調查,大多數有羞怯心理的中學生,其父母也存在著一定的羞怯情緒,在別人麵前說話或辦事表現得畏畏縮縮。另外,因為父母經常打罵或責備你們,這樣不僅使你們缺乏交流和親情,還會讓自己認為比別人低人一等,由此產生羞怯自卑的心理。如果父母經常否定你們,從不或很少表揚和鼓勵,就會造成你們自卑的心理;或者父母對你們過度照顧,不讓你們參加社會活動,承擔社會責任,使得你們的交往能力減退,這些都會造成你們在社會交往方麵的障礙。
2害怕心理。有的中學生特別害怕別人的親近,對別人不信任、多疑,擔心接觸多了被別人知道自己的內心世界。
3有時是學校環境導致的。你們在成長過程中,學校是一個重要的成長因素。因為成績好壞的差異,往往會受老師和同學的批評或責備,時間長了就形成害怕、羞怯的情緒,總覺得自己比別人差,不敢與他人交往,用退縮或逃避的方式來保護自己受傷的心靈。
4對環境的適應。對現在激烈競爭的社會環境不適應,缺乏特殊的社交技巧,無法進入社交氛圍,從而產生羞怯的心理。
5缺乏自信和實踐鍛煉。有些人總認為自己沒有迷人的外表,沒有過人的本領,屬於能力平平之輩,因此你們在交往中沒有信心,患得患失。長期的謹小慎微不僅使你們體驗不到成功的喜悅,而且使你們更加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加之多數學生生活環境比較順利,缺乏實踐鍛煉的機會。這些往往是導致害羞的重要的原因。
6遺傳因素。如果父母本身天生個性屬於內向、害羞者,那麼你們就容易出現害羞、怕生的個性。
7不安全感作祟。你們在小時候會對父母產生強烈的依賴感。如果此時不注意影響他,容易造成你們對人產生畏縮、不信任感,而間接影響你們日後與人相處的關係。
8個性差異。每個中學生的個性氣質都不相同,有的內向、害羞、退縮;有的則是活潑、大方。如果你們生性內向、害羞或膽小,必然比較容易怕生。
9挫折的經曆。據統計,約有四分之一害羞的成人在兒時並不害羞,但是在長大後卻變得害羞了。這可能與遭受過挫折有關。這種人以前開朗大方,交往積極主動,但由於複雜的主客觀原因,屢屢受挫而變得膽怯畏縮、消極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