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初職學校在辦學之初就提出了“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塊金子”的辦學宗旨和“學校要發現並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個人的潛在能力”教育理念。他們側重於學生發展和潛能開發。而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為我們學校在認識智障學生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我們必須重新評估學生、審視學生和欣賞學生,為長寧初職教育理念的實踐增加諸多啟迪。這主要表現在:一是學校的課程開發要敢於建立在“以生為本”、“以校為本”的理念;二是學校的支持式課程要具有回歸生活的走向;三是學校的支持式課程要具有獨特的個性化。
(2)提高課程的整合功能
長寧初職學校的支持式課程是為了支持智障學生由學生生活有效地過渡到成人生活的職業技術教育的特教學校課程。其核心目標為“發展潛能、人盡其才、自食其力、服務社會”,包括“兩大模式、四種形式”。
所謂“兩大模式”是指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而“四種形式”是指通用基礎課程、專業技術課程、崗位體驗課程和環境作用課程。學校通過學科教學實施通用基礎課程和專業技術課程,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改變了學科的單一功能,注重學科整合功能的發揮。
比如,學校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實用語文》教材就選編了社會學科中的民防、行為禮儀等方麵的知識和自然學科中的生物方麵的知識,《實用數學》教材就選編了專業技術課程中的烹飪成本核算方麵的知識……
再如,在烹飪教學中,傳授烹飪的技術鍛煉了學生的身體運動智能,通過刀工拚盤培養學生空間智能;同時,組織學生記誦工作分析表,討論學習的重難點,則發展了學生的言語智能;組織學生上街買烹飪原料,則促進了學生的數學邏輯智能和自然觀察者智能。
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自我認識和人際交往的智能。在作為隱性課程的崗位體驗和環境作用課程中,學生的各種智能發展在其間也都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整合。在多元智能理論的影響下,支持式課程的開發正越來越多地關注學科教學功能的多元化和學科的整合,也將有效促進四種課程形式相互的整合和支持式課程結構的再創造。
支持式單元主題課程的實踐探索
(1)單元主題課程的由來和規劃
如何開展科技教育和藝術教育一直困擾著長寧初職校的學校教師們。2001年10月底是上海市青少年科技節,這一問題又再一次地放到了學校工作的議程表上。
雖然,學校在支持式課程研究與開發的過程中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在教材編寫和運用的過程中,教師們都注重了學科的有效整合,將科技教育和藝術教育無痕跡地融合到日常工作之中,但是受到目前支持式課程建構的“兩大模式、四種形式”的限製,學校無法規模化地推進科技教育和藝術教育,比如科技節這樣的活動。
鑒於以上的課程研究的現實,從“科技和藝術可以通過課程整合來促進智障學生智能發展的”和“單元主題課程對智障學生智能的多元化發展是具有實效的”這兩點認識,學校在原有的課程結構的基礎上提出了跨原有四種課程形式的“單元主題課程”。
這樣,學校可以在一個特定教育階段集中推進科技節或者教育行政部門部署的其它教育活動,並且還可以借這一“單元主題課程”進一步實施“無痕跡德育”。由此,學校以“科技和藝術”為主題,實施“單元主題課程”,舉行了上海市長寧區初級職業技術學校第一屆科技藝術節。
學校製定了科技藝術節的“單元主題課程”方案,確定了指導思想、教育目的,成立了領導小組,並且還製定了具體的課程計劃。以下是科技藝術節具體的八個內容:
①組織計劃,學校製定計劃。各學科教師自行選擇相應內容,設計並進行一次教學活動,要求活動能夠有機地結合科技教育與藝術教育,並組織教師運用多元智能理論,組織教學並展示。
②宣傳布置,各班完成一期“科技教育”板報宣傳,營造科技教育的氛圍。學習製作一塊宣傳版麵。綜合各班級宣傳教育和環境布置的情況,評選科技藝術節黑板報優秀組織獎。
③教育介紹,經常利用早操後的時間進行科技小知識和五會教育。學校為學生講述“龜兔賽跑”、“白頭翁學藝”、“寒號鳥”等3則小故事,有學生自己找小故事向全校同學介紹,進行德育滲透。
④專家講座,請科學家張葆為學生進行“航天科技和愛國責任”教育,請音樂家沈念慈為學生進行“民族音樂與環保責任”的講座。
⑤探究學習,班主任指導學生尋找關於科技和藝術方麵的小故事、銘言、新聞等(每位學生至少一則),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學生自己輸入電腦,編排成小報,不限篇幅,頒發學生校級章和優秀組織獎。
⑥知識競賽,開展科技知識競賽活動,要求各專業教師都將自己本專業的知識點交教導處,彙總編製一套競賽題,學校選擇適當試題要求全體學生掌握,各班先開展班級選拔賽,選出班級中最優秀的兩名學生參加校級知識競賽。
⑦藝術彙展,各班結合“五會教育”,排演一個與科技知識相關的節目,形式不限,學校組織文藝彙演,評選優秀節目。學生完成“水粉畫”的係列美術作品在上海市工程技術大學展覽。
⑧培育生物,學校新增加一個學生崗位,即“養鳥員”(兩名),由他們負責學校小鳥的養護。各班級負責養一盆蔥,並設立“生物角”,評選優秀學校“生物角”,可以種植物養動物,讓教室充滿生機。
(2)單元主題課程的組織管理
在單元主題課程組織管理中,學校在支持式課程結構和智能團隊等方麵進行研究和探討。
首先,研究支持式課程結構,努力理清原有“兩大模式、四種形式”和“單元主題課程”之間的關係。學校四種形式的課程是相互獨立進行的,通用基礎課程和專業技術課程的每門學科都列入課表,崗位體驗課程和環境作用課程也貫穿整個學期,而“單元主題課程”既不列入課表,又具有明顯的階段性。
其次,教師需要注意把握實施“單元主題課程”過程中的兩組關係。一方麵,正確處理好課內教學和課外活動的關係。“單元主題課程”的實施滲透於課內,擴展於課外。在課內,主要是挖掘學科中有關“單元主題課程”的教育內容,在學科教學過程中積極滲透這些內容;在課外,創造各種教育形式,調動學生對單元主題教育內容的興趣,不斷擴展和達到“單元主題課程”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