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自然科學家的故事(1)(1 / 3)

傑出的地圖學家——裴秀

裴秀,字季彥,出生於一個世代官宦家庭。盡管他一生的主要活動是在政治方麵,但他卻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地圖學家,為我國的地圖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裴秀自幼好學,小有才名。裴秀之母原是婢女。裴秀青年時就有一定名望,被稱為“後進領袖”。他的嫡母很妒忌,仍將秀母當奴婢使用。家庭大宴賓客時,秀母往桌子上端菜,眾賓客見了,都肅然起敬,起立拜見,她答謝說:“我出身微賤,豈當如此,是因為小兒之故吧。”此後,嫡母再不敢役使秀母了。

34歲時,裴秀隨司馬昭到淮南征討諸葛誕,因為他出謀劃策有功,被任為尚書,不久又升為尚書仆射。晉武帝司馬炎伐魏稱帝後,裴秀又先後擔任尚書令和司空(相當於宰相),在他擔任司空後,除在朝廷中負責其他政務外,還負責管理國家的地圖和戶籍人口。由於職務上的關係,他得以接觸更多的地理和地圖知識,並使他對古代地理和地圖進行了仔細整理和精心研究。

我國地理學起源很早,遠在三四千年前的商、周時期,國家已經設置了專門掌管全國圖書誌籍的官吏。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地理學名著——《禹貢》。到了魏晉期間,因為年代久遠,《禹貢》中所記載的山川地名已經有很多變更。裴秀在詳細考證古今地名、山川形勢和疆域沿革的基礎上,以《禹貢》作基礎,並結合當時晉朝的“十六州”分州繪製的大型地圖集,繪製了《禹貢地域圖》18篇。圖上古今地名相互對照,它不僅是當時最完備、最詳細的地圖,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采用了科學的繪製方法。裴秀在完成這本地圖集的繪製以後,把它進呈給晉武帝,被當作重要文獻收藏。裴秀在圖集的前麵寫了序言,詳細談到了他繪製地圖所運用的方法。這是一篇很有科學價值的珍貴文獻,這篇序言後來被保存在《晉書·裴秀傳》裏。

早在1700多年前,裴秀不僅已經認識到在地圖上表現實際地形的時候有哪些相互影響的因素,而且知道用比例尺和方位去加以校正的方法,這在地圖發展史上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傑出成就。他創立“製圖六體”理論,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圖綱要。製圖六體是很科學的,可以說,我們現在地圖學上所應考慮的主要因素,除經緯線和地圖投影外,裴秀幾乎都已經提出來了。裴秀的製圖六體對後世製圖工作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

據史書記載,裴秀除了繪製《禹貢地域圖》以外,還曾經繪製了一幅《地形方丈圖》,一直流傳了幾百年,對後世地圖學的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大概在他以前不久,有人繪製了一幅《天下大圖》,規模非常寵大。但是這幅《天下大圖》不便攜帶、閱覽和保存。於是裴秀運用製圖六體的方法,“以一分為十裏,一寸為百裏”的比例尺(大約相當於一百八十萬分之一)把它縮繪成《地形方丈圖》,並且把名山、大川、城鎮、鄉村等各種地理要素清清楚楚地標示在地圖上。

裴秀對我國地圖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他所提出的製圖六體為我國製圖學奠定了科學基礎。有些西方學者對於裴秀的成就也給予高度評價,說他完全可以和古代希臘著名的地圖學家托勒密(公元2世紀左右)相提並論,而立於世界著名地圖學家之林。裴秀創立的“製圖六體”理論,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圖綱要,為我國的地圖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裴秀以其傑出的成就被譽為我國古代地圖學之鼻祖,與歐洲學者托勒密並稱為世界古代地圖史上東西方相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西行求法的法顯

法顯是我國古代為數眾多的西行求法的高僧之一,但他又是少數幾位稱得上著名世界旅行家的人之一。

法顯是“十六國”時代人,俗姓龔,平陽郡武陽(山西臨汾)人。他對佛教極為虔誠,不論是日常生活,還是跨國旅行,佛教都是他的精神法寶。他曆盡艱辛,周遊數國完成的《佛國記》不僅是佛教經典,也是不朽的文化遺產。這些成就的取得源於他幼年時的一段經曆。

法顯幼年時,3個兄弟先後夭折,父母唯恐法顯也遭遇不測,在3歲時就讓他剃度為沙彌,但仍住在家中。後因患病將死,才將他送往寺院。病愈之後,法顯就不再返回俗家。他在寺院中一邊參加勞作,一邊刻苦學習修行,培養了艱苦卓絕的精神和對佛教極其虔誠的感情。

有一次與同學數十人在田中割稻,遇到一夥饑民前來打劫,同學們都奔走逃命,唯有法顯鎮靜自若,留下來向搶穀的饑民們宣傳因果報應的道理,然後才安然回寺。搶穀者聽了法顯的說教,害怕來世受苦報,也棄穀而去。這件事表現出法顯為法忘身的精神,一寺僧眾數百人無不感動歎服。

當沙彌期間,法顯的父母相繼去世。法顯料理完雙親喪事,了卻了塵世牽掛,更加專心致誌地學習佛法,終於獲授大戒,成為正式僧人。法顯在長安遊學期間,見到不少僧徒,儀容不整,遭到社會上的尖銳批評。這些情況使他痛心疾首,認為是佛法之累。為了佛教的順利發展,他感到迫切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戒律,用來統一僧眾的行事,因而發願前往西域、印度尋求戒律原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