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 平等對話(1 / 2)

我們眼中的好或不好,都來自我們拿自己和別人相比的結果,而這結果無非是我們“好”或“不好”,至於別人怎麼樣,我們通常不會太在意,所以這種比較往往是一種冷漠的比較。

期中考試又沒考好,而且默林成績下滑的厲害,楊成元和佳英今天來到家裏和子山,美娟聊了很久。

他們走了以後,美娟去做飯,她叮囑子山要跟孩子好好溝通。

子山向默林問了一個問題:“人為什麼活著?或者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默林很奇怪老爸今天怎麼突然問這麼嚴肅的問題。

他還有點不自然起來,他雙手捋一捋褲子。

“爸,您今條這是怎麼了?嗨!不就是我成績考得不好嘛,下一次我一定給你考好了,好吧?”

子山嚴肅起來了。

“你給我正經一點,爸爸跟你很認真地講話呢。”

“哦,您說吧!”

陳子山當年上大學時,哲學學得最好,這麼多年過去了,他還是喜歡思考,以前思考做人,現在思考做菜的道理,今天這些思考的結果終於可以派上用場了。

人要想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須得實現從自然人,也就是類人猿,當然你說是猴子也行,在這裏隻強調稱之為“人”之前獸性的一麵,但是當這種動物轉變為人之後,就具有了社會性,他們便在家庭和集體組織中生活,並且找尋活著的意義。”

默林聽的似懂非懂,但他隻能點頭,因為他覺得點頭比搖頭更讓爸爸開心。

他聽爸爸繼續說道:“但是僅有那麼一兩個人對你強調,活著的意義就是等待死去,如果你不但不反抗,反而順從他的意思,那我們的話題便難以繼續進行。”

這句他倒是聽懂了。

“史鐵生說過:“活著是為了更好的活著。”,無論你思考多麼久,或者你的思想多麼荒誕不羈,但你隻要還是一個正常的人,你總會被這句話莫名的感動,因為人活著的確應該是更好的活著,並且人們總期盼這種對生命美好敬畏可以一直存續下去。”

默林聽完這段,頓時對爸爸心生欽佩之情,從小到大沒見爸爸讀過報紙寫過字,他怎麼知道這麼多?

子山問:“知道史鐵生嗎?”

默林再忍不住爸爸的幽默了。

“哈哈哈哈,爸”

子山嗬斥到:“嚴肅點!”

“知道,就是那個身殘誌堅,著名的文學家,特別勵誌,特別堅強,特別勇敢,我們都學過兩篇他寫的課文了!”

“既然知道,還笑?”

“從小到大,我老爸都是那個舞勺掄刀的粗漢子,誰知道今天一本正經地給我講這麼多知識,我一時渾身起雞皮疙瘩。”

子山發現自己在兒子麵前根本嚴肅不起來。但是他對怎樣引導默林還是有原則的。

作為父母,自然希望孩子能更好的生活下去,他們甘願勞苦一生,也要換來孩子的錦繡前程,無奈生活就是一場場博弈,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隻能加大教育的砝碼,區別就在於他們的方式不同而已。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必須得重視了。

雖然說現在教育的資源比自己上學時有了很大改觀,但總體來說相較發達城市還是落後了一大截。陳默林從小沒有上過幼兒園就直接上了小學,小時候很聰明,小學還一直是三好學生。

如今都上初二了,還有一年多就要中考了,學習自然要比之前更加刻苦了。

這次考試中,除了語文剛剛及格外,所有科目不及格,全班排名靠後。對於這一結果,陳子山和郝美娟倒是並不意外和驚訝。相反,他們覺得必須要下狠功夫幫孩子補補基礎了。

陳子山在想也許美娟說的有道理,青春期中的男孩子都是叛逆的,有點異常表現也是正常的,成績沒考好這件事本身也沒什麼,隻要總結錯誤,查缺補漏一定能夠趕上來。

不要離開時代去談論人,因為每個人都是所處時代下的產物。你讓90後一代沒有夢想,又怎麼可能?這個世界沒有哪一個人是天生落後於人的,無論你是哪種身份,人們總是保持著作為人高貴的最後一點尊嚴,那就是相信自己能行,而這一切都是基於一個前提:在我們都是“人”這個同等條件下,進而我們向命運拷問:憑什麼別人可以,我卻不可以?

陳默林已經受夠了現在的狀態,他討厭爸爸陳子山說的前半句句:“我們必須得承認自己是比別人弱了一點”

“爸!我隻同意您的後半句“但是隻要我們付出的比別人的多,是完全有可能迎頭趕上的。至於前半句,至少要加一個限定詞。”

陳子山很詫異,兒子真的長大了?這是在和自己平等話。“哦!哪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