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蟲族雄兵(1 / 3)

1. 蠍子

看起來弱不禁風的小小蟲子,在它們柔弱的外表之下,隱藏著強大的力量:擁有致命尾尖的蠍子;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蜈蚣;昆蟲中的大刀客螳螂;人類的第一殺手埃及伊蚊;生化兵投彈甲殼蟲……林林總總皆具備令人歎為觀止的絕技,組成了蟲族帝國的超級雄兵。

致命尾尖

俗名 無

生活環境 活動場所稍偏於潮濕 棲息的窩穴宜稍偏於幹燥

分布區域 遍布各地

生存絕技 身體彎曲分段且有帶毒刺的尾巴

蠍子,是我們相當熟悉的一種蟲類,甚至有人把它們泡在酒裏麵來增加滋補效益,可見人們對它還是相當了解的。

蠍子屬於生物分類中的蛛形綱動物,與蜘蛛同屬一類。它們典型的特征包括瘦長的身體、螫、彎曲分段且帶有毒刺的尾巴。根據科學家們的調查,陸地上最早的蠍子應該約出現於四億三千萬年前的希留利亞紀時代,擁有相當長的存在曆史。蠍子主要分布於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以及南方的江蘇、福建、台灣等暖熱地區,它們特別偏好的是沙漠,幾乎所有的沙漠都能發現蠍子的蹤影。

蠍子的習性是白天常躲在岩石或木頭下,而到了晚上經常出沒,喜潮怕濕,喜暗懼怕強光刺激;喜群居,好靜不好動;不可思議的是它們還有識窩和認群的本能。大多數的蠍子有固定的窩穴並結伴定居。一般情況下,蠍窩內大都有雌有雄,有大有小,和睦相處,很少發生相互殘殺的現象,但若不是同窩蠍子,相遇後往往會相互殘殺,這一點就顯示出了蠍子的本性。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蠍子和熊一樣有冬眠習性,它們一般在四月中下旬,即驚蟄以後出蟄,十一月上旬便開始慢慢進入冬眠,全年活動時間僅僅有六個月左右。蠍子活動的時間多在日落後晚八時至十一時,而到翌日淩晨的二三點鍾便回窩棲息。這種活動規律一般是在溫暖無風、地麵幹燥的夜晚,而在有風天氣則很少出來活動,這些表明也許蠍子是“很懶”的一種動物。

除此之外,蠍子與其它變溫動物相比,算是耐寒和耐熱的一種。外界環境的溫度在-5~40℃,蠍子均能夠生存。蠍子的生長發育和繁殖,都與溫度有密切的關係。當氣溫下降至10℃以下,蠍子就不太活動了,氣溫低於20℃,蠍子的活動也較少,而它們生長發育最適宜的溫度在25~39℃之間,而當氣溫在35~39℃之間時,蠍子最為活躍,那時生長發育加快,交配、產仔也大都在此溫度範圍內進行。溫度超過41℃,蠍子體內的水分被蒸發,若此時既不及時降溫,又不及時補充水分,則蠍子極易出現脫水而死亡。溫度超過43℃時,蠍子很快死亡。

蠍子通常會用它的兩隻大而有力的鉗子來捕食,食物絕大部分是蜘蛛和昆蟲。隻有當獵物掙紮時,它才會使用毒刺進行攻擊,所以當它使用毒的時候才是最危險的。蠍子的毒刺在腹部末端,即身體的最後一節,如果人不幸被大蠍子蜇後就會倒下,然後大量流汗,感到惡心,口吐白沫,嚴重的情況下甚至可能死亡。所以一定要小心。

這裏還要提一件比較有趣的事情,那就是某些種類的蠍子能夠像草蜢一樣,靠自身兩部分之間的摩擦來“唱歌”。但是與草蜢唱歌不同的是,蠍子的歌聲不是用來吸引異性,而是警告入侵者:這裏是有著帶毒尾針的蠍子的地盤。

由於蠍子的習性問題,所以人們對它的警覺性並不是很高,但是有些爬進房子裏的蠍子會躲在地毯下、床上或是鞋子裏,如果不小心被攻擊的話,那就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因為蠍子的毒是完全可以置人於死地的。

蠍子的藥用功效很好,也一直是中醫中傳統的藥材,有著治療驚風抽搐、癲癇、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頭痛、破傷風、淋巴結核和風疹瘡腫等症的功效。而且根據研究,蠍子還對心腦血管疾病和多種類型的癌症有一定的療效,對預防許多慢性病有顯著的效果。因此,世界上的東西都是具有兩麵性的,連蠍子也不例外。

母蠍的孕期

母蠍的懷孕期較長,它們在交尾後短則1~5 個月,長則15~18 個月後才會產卵。母蠍常在隱蔽的洞穴、石頭和地下產卵,產下來的卵直接進入由母蠍前螯足圍成的“孵育籃”中。大多數蠍子是卵生,但約有三分之一種類蠍子的幼蠍是從母體中直接生出來的。蠍子每胎產下的幼蠍有20~40隻左右。新生幼崽呈乳白色或幾乎透明狀,且附肢都有吸盤,直到第一次脫皮期後,它們的身體顏色逐漸變深,觸肢也開始長出爪,而螯針已經具有相當的威力。經過3~14 天在母親背上的童年生活,它們開始離開,並最終獨立。

2. 蜈蚣

百足之蟲

俗名 百足蟲 天龍 千足蟲 錢串子

生活環境 山坡 田野 路邊雜草叢生的地方

分布區域 遍布各地

生存絕技 有顎牙 牙爪 毒肢等 能夠排出毒汁進行攻擊

蜈蚣也是生活中人們比較常見的蟲類之一,也被稱為天龍、百足、百腳蟲等,為蜈蚣科動物。蜈蚣的幹燥體,也是中醫的傳統藥材。

蜈蚣是節肢動物,喜棲於潮濕陰暗的地方。在我國,蜈蚣主要生長分布於江蘇、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陝西、四川等地。

蜈蚣的身形呈扁平長條形,長約9~17厘米,寬0.5~1厘米。所有的蜈蚣不分種類都由 22個環節組成,而且最後一節略細小。頭部兩節暗紅色,有觸角及毒鉤各一對;背部棕綠色或墨綠色,有光澤,並有縱棱兩條;腹部淡黃色或棕黃色,皺縮;自第二節起每體節有腳一對,生於兩側,黃色或紅褐色,彎作鉤形。

它害怕日光,是典型的晝伏夜出動物,喜歡在陰暗、溫暖、避雨、空氣流通的地方生活,所以基本上都是生活在多石少土的低山地帶。雖然平原地區也有分布,但是數量較少,一般不做計較。

蜈蚣是典型的肉食性動物,雖然身軀並不龐大,但是卻生性凶猛,它的食物範圍廣泛,所食的昆蟲有蟋蟀、蝗蟲、金龜子、蟬、蚱蜢以及各種蠅類、蜂類,甚至可食蜘蛛、蚯蚓、蝸牛以及比其身體大得多的蛙、鼠、雀、蜥蜴及蛇類等,尤其是對小昆蟲類有著特殊的偏好。

在世界上存在著十種巨大的蜈蚣。加拉帕格斯巨人蜈蚣,身長三四十厘米最大能夠達到44~46厘米,分布在加拉帕格斯群島中的聖克魯斯島、厄瓜多爾沿海地區、秘魯南部、庫克群島。它是體色純黑的巨人,被稱為蜈蚣中的霸王。秘魯巨人蜈蚣,最大的能達到41~42厘米分布在加勒比海中的特利尼達島,南美洲的秘魯、厄瓜多爾、巴西等亞馬遜河流域國家及地區。第三個是分布在巴西、厄瓜多爾、秘魯等亞馬遜河流域的亞馬遜巨人蜈蚣,體色一般為紅色。分布在加勒比海波多黎各、海地等國家及地區的波多黎各巨人蜈蚣排在第四。越南巨人蜈蚣,馬來西亞巨人蜈蚣,分列第五第六,第七是哈氏蜈蚣,因為分布地區靠近熱帶,所以體型較大,所羅門群島地區的個體身長可超過20厘米,再次是少棘蜈蚣、紅巨龍蜈蚣,後者這種蜈蚣是在中國南部亞熱帶、熱帶地區廣泛分布的蜈蚣品種,因為全身深紅色,此蜈蚣在古籍中又名“天龍”,加之體型壯碩,故名“紅巨龍”,頗有中國特色,部分靠近大陸的熱帶島嶼上的個體可以達到20厘米。最後是觀賞性很高的北美巨人蜈蚣。

蜈蚣對足無偶數

中國成語裏有“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之說,蜈蚣當真有百足嗎?有一位英國的研究人員凱特爾專門研究蜈蚣,是一位有新發現的“蜈蚣迷”。為了研究蜈蚣,他走遍了英倫三島,收集了上千條蜈蚣標本,目的就是想搞清蜈蚣究竟有幾對足,又是什麼原因導致各種蜈蚣的足的數目不同。一個世紀以來,世界各地共發現蜈蚣三千餘種,足的數目從15對到191對不等。但奇怪的是,在此之前發現的蜈蚣無論足的對數是多少但都是奇數對,一直沒有發現一種蜈蚣有偶數對足。

3. 螳螂

大刀客

俗名 刀螂 大刀螂

生活環境 常見於植叢中而非地麵上

分布區域 除極地外廣布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種類最為豐富

生存絕技 脛節鐮刀狀 常向腿節折疊 形成可以捕捉獵物的前足

螳螂亦稱刀螂,是無脊椎動物,是一種體型從中至大都包括在內的昆蟲類別。一般頭呈三角形且活動自如,複眼大而明亮,觸角細長,頸可自由轉動。它們的前足腿節和脛節有利刺,脛節鐮刀狀,常向腿節折疊,形成可以捕捉獵物的前足,就像是古代的刀客一般。

螳螂的前翅皮質,一般為覆翅,缺前緣域,後翅膜質,臀域發達,扇狀,休息時疊於背上;腹部肥大。它們的棲息地很廣泛,基本上除了極地外,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其中尤以熱帶地區種類最為豐富,世界已知1585種左右,中國已知的是其中的51種。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廣斧螂、中華大刀螂、歐洲螳螂、綠斑小螳螂等是中國農、林、果樹和觀賞植物害蟲的重要天敵。

螳螂也是肉食性的,甚至分布在南美洲的個別種類還能不時攻擊小鳥、蜥蜴或蛙類等小動物。但有趣的是,它們隻捕食生活在花卉、葉子、樹枝或地麵上的昆蟲,絕不捕食在飛翔中的獵物。盡管許多種類的螳螂都有翅翼,但它們幾乎完全不用它。螳螂生性凶猛好鬥,它們通常會通過揮舞前腿,展開翅膀,露出翅膀下麵顏色鮮明的斑紋,來威懾對手。

在螳螂的身上有一個未解之謎,那就是交配中的雌性螳螂會吃掉雄性螳螂之謎。為此人們做了許多的實驗。

1984年,有兩名科學家裏斯克和戴維斯做了一個實驗。他們事先把螳螂喂飽吃足,把燈光調暗,而且讓螳螂自得其樂。人不在一邊觀看,而改用攝像機紀錄。結果出乎意料:在三十場交配中,沒有一場出現“吃夫”的情況。可是如果那些處於高度饑餓狀態,即已被餓了5~11天的雌螳螂一見雄螳螂就撲上去抓來吃,根本無心交媾。處於中度饑餓狀態,即餓了3~5天的雌螳螂會進行交媾,但在交媾過程中或在交媾之後,會試圖吃掉配偶。而那些沒有餓著肚子的雌螳螂則並不想吃配偶。可見雌螳螂吃夫的主要動機是因為肚子餓。

但是這個解釋並不是絕對的,因為在野生的螳螂中,並不存在饑餓的狀態,可是還是發生過“吃夫”的事情,所以人們懷疑在交尾時,雌螳螂會轉過頭來吃掉雄螳螂的頭及前肢,是為了完成它的基本任務,雄螳螂以它的軀體為餌倒是非常有效的。還有些人認為,雌螳螂吃掉雄螳螂的頭,可能隻是一種想避免自身被吃掉的反應方式。沒有了頭的雄螳螂還可以繼續進行交尾,因為其軀體中殘存的神經組織尚能支配生殖器官的功能。

螳螂還擁有著很高的藥用價值,尤其是在中醫方麵。螳螂入藥後,有滋補強身,健腎益精,止搐定驚功能。主治體虛無力,陽痿遺精,小兒驚風抽搐、遺尿、痔瘡及神經衰弱等症。臨床應用主要是與其它藥物配伍,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甚至由於它的身體有著營養豐富的高蛋白質,所以人們也常把它們當作是一種食物直接服用。

螳螂的神話和傳說

螳螂的英文名“mantis”源出希臘語,意為“占卜者”,因古希臘人相信螳螂具超自然的力量。螳螂能靜立不動或身體文雅地前後擺動,頭上舉,兩前足外伸似在祈求,故引出許多神話和傳說。迷信的說法認為,螳螂的棕色唾液可使人眼盲,馬或騾食螳螂後可致死。螳螂在西印度群島名“神馬”也是與宗教虔誠有關。其它的俗名還有“魔鬼之馬”和“殺騾蟲”。不過所有的螳螂皆是凶猛的食肉動物,以“捕食”來形容它們比“祈禱”也許來得更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