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陽——太陽係大家族毫無爭議的族長
眾所周知,地球上支撐生命繁衍生息所需要的光和熱,都來自於距離我們最近的恒星——太陽。在浩瀚的太陽係中,這個炙熱的天體毫無爭議地占據著最核心的地位。但對於它,你又有多少了解呢?太陽為什麼會像個滾燙的大火球?閃爍其中的太陽黑子又是什麼東西?日食現象是如何產生的?熊熊燃燒的太陽會發生“地震”嗎?這一章,就讓我們一起走近炙熱的太陽,揭開它神秘的麵紗,探尋蘊含其中的奧秘。
如果我們把地球所在的太陽係看做一個大家族,那麼太陽無疑就是這個大家族的族長。正是在這顆散發著強烈的光和熱的大火球的影響下,地球這顆蔚藍的行星才能孕育生命,我們也才能擁有現在這樣一個精彩紛呈的世界。
不管是在東方還是西方文化中,人們總是能夠發現許多關於太陽的美麗傳說。為了表達對太陽母親的敬意,人們樂此不疲地演繹出了一個又一個生動的故事。
比如在中國,布依族的孩子都聽過這樣一個傳說:很久以前,天上有十二個太陽,它們不分晝夜地噴吐烈焰。人類為了生存,隻好躲在岩洞裏度日。後來,這種苦難的日子被一對青年男女結束了!他們是一對兄妹,且善於用弓。為了解救鄉親,消滅毒辣的太陽,妹妹想出了一個很妙的辦法:她把一塊白布剪成一個很大的圓形,然後在上麵塗上一層金粉,放在一座高高的山頂上。在12個太陽的照耀下,那塊刷了金粉的布光芒四射。耀眼的金光反射到天上,天上的12個太陽便都驚訝地低頭往下瞧。是不是它們當中的一個夥伴掉到了地球上?帶著疑問它們一個跟著一個下來營救。於是兄妹急忙取下弓,趁機連發十支神箭,把十個太陽射落了下來。看到這個情況,剩餘的兩個太陽驚慌失措地逃回了天上。其中一個躲進了雲層裏,另一個跑得慌慌張張,不慎掉進了天河,從此再也爬不上岸、發不了光了。這就是天上為什麼會有一個太陽一個月亮的原因所在!
當然,這僅僅是古人為了解釋天體現象而編造出的故事。事實上,太陽離我們有著非常遠的距離,至少弓箭是無論如何也射不到它的!
每天早晨,當東邊的天際射出第一道陽光時,太陽就給人們送來了新的一天。可你知道嗎?這一束來自太陽的光要走8分20秒才能到達地球,而光速每秒可達30萬千米,由此可見,太陽離我們有多遠。
地球是一個有土地有海洋的球體,那麼太陽的身體裏都有什麼物質呢?如果科學家要告訴你組成太陽的物質大多是些普通的氣體,那麼你也不要驚訝!事實上,這個發光發熱的龐大恒星就是一個大氣球——其中氫約占71%,氦約占27%,其他元素占2%,從中心向外,太陽可分為核反應區、輻射區和對流區,再外是太陽大氣。太陽的大氣層,與我們地球的大氣層一樣,按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的性質分成好幾個圈層,即從內向外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平時我們看到的太陽表麵,是太陽大氣的最底層。這層不透明的圈層溫度約為6000℃,就是它讓我們無法直接看見太陽內部的結構。
作為太陽係的大族長,太陽不僅對我們的地球造成了深遠影響,而且還統領著整個太陽係的大小天體。據科學家們計算,太陽係質量的99.86%都集中在太陽。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包括我們地球在內的太陽係中的八大行星和眾多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體以及星際塵埃等,都在圍繞著太陽不停地運轉。
太陽的巨大令我們讚歎,太陽的光熱令我們溫暖,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太陽在宇宙中其實也是一顆非常普通的恒星。在廣袤浩瀚的宇宙裏,太陽的亮度、大小和物質密度,都不過是處於中等水平。而它之所以看上去是天空中最大最亮的天體,是因為其他恒星離我們都非常遙遠。要知道,即使是離太陽係最近的恒星,距離我們也比太陽遠27萬倍——這使它看上去隻是一個閃爍的光點罷了。
最後讓我們來看一看太陽在銀河係中的位置:太陽位於銀道麵之北的獵戶座旋臂上,距離銀河係中心約30000光年,在銀道麵以北約26光年。一方麵,它繞著銀河係的銀心以每秒250公裏的速度旋轉,另一方麵,它又相對於周圍恒星以每秒19.7公裏的速度朝著織女星附近方向運動。
對於人類而言,太陽無疑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天體。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生存所必需的光和熱,就沒有可供我們消耗的能源;沒有太陽,地球上也就不可能有姿態萬千的生命繁衍生息,也就更不會孕育出萬物之靈的人類。太陽在給人們帶來光明和溫暖的同時,也帶來了日夜和季節的輪回,左右著地球冷暖的變化。從這個角度來說,太陽就是我們最大的母親!
“太陽之母”的傳說
在中國古代傳說中,有一位偉大的太陽女神,她的名字叫羲和。在中國古代最早的“大百科全書”《山海經》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故事:“東海之外,甘泉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羲和,為帝後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於甘淵。”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說:羲和國中有個女子名叫羲和,她是帝後之妻,曾生下了十個太陽。羲和也就是“太陽之母”。
2.太陽發熱的奧秘——炙熱之源究竟在哪兒
炎炎夏日,許多愛美的女士出門時都會撐一把遮陽傘,因為高懸的太陽所散發出的光和熱實在是太強烈了。那麼,太陽如此炙熱的原因何在?它的光和熱又是如何產生的呢?下麵,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其中的奧秘。
我們知道,作為行星,地球是一個堅硬的球體。與之不同的是,太陽卻是一個熾熱的氣體大火球。據天文學家觀測,太陽表麵溫度有6000℃,而它的核心則更是高達1500萬℃。在這種高溫下,在太陽上任何東西都會被氣化。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如此強烈的光和熱究竟從何而來?
一切科學都源自於猜想。對於太陽光和熱的來源,天文學家們也曾經有過種種設想。其中最簡單的一個想法是,太陽是一個熊熊燃燒的大煤球。看似有理,但是仔細計算一下就會發現其中的問題所在:雖然太陽比地球要大130萬倍,但就算這樣一個“大煤球”一直燃燒下來,也隻能夠燃燒三千多年。而從曆史角度來看,僅僅人類的曆史也已上萬年——太陽的“年齡”怎麼可能比人類的曆史還短?更何況,如果太陽是個大煤球,那無疑會越燒越小,它所散發出的光和熱也會逐步遞減。但實際上,經過近百年來的觀測我們發現,太陽的光和熱在亮度和熱量上並沒有什麼變化。所以,“太陽是個燃燒的大煤球”的想法,肯定是站不住腳的。
同時,關於太陽的體積正在不斷收縮中,正是因為收縮它才不斷散發出光和熱的想法也是不能成立的。
那麼,太陽發光發熱的秘密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一直到20世紀,隨著原子物理學的發展,才得到了完滿的解決。
原子物理學先驅、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經過研究發現了物體質量與能量之間的關係。在他看來,隻要有一點點質量轉化為能量,其數值就十分巨大。例如,一克物質所能轉化的能量,就相當於一萬噸煤全部燃燒所放出的熱量。
原子物理學的創立給人們研究太陽打開了一扇嶄新的窗戶:支撐太陽燃燒的能源是否就是原子能?經過觀測實驗,人們終於證實了這種想法。
太陽的中心是熱核反應區。這個體積上僅占整個太陽半徑四分之一的區域,質量竟然占到了整個太陽質量的一半以上。這一數據表明太陽中心區的物質密度非常高。據可靠計算,那裏的密度每立方厘米可達160克,這是水的密度的160倍。質量越大,自身重力引力越強。在強大重力吸引下,太陽中心區一直處於高密度、高溫和高壓的狀態,這就是太陽巨大能量的發祥地。通過熱核聚變,太陽燃燒著集中於它核心區的大量氫氣,這就是太陽光和熱的來源。
前麵我們說過,太陽是一個大氣球,而其氣體的主要組成部分就是氫。氫占太陽總質量的70%以上。在太陽內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氫原子會發生“熱核反應”——即由四個氫原子核合成為一個氦原子核。這種反應的規模是龐大的,每秒鍾太陽裏都大約有600萬噸的氫聚變成為氦。而在這一轉化過程中,一部分氫的質量轉化為能量,放出大量的光和熱。說得更通俗一點,太陽內部的熱核反應,就像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氫彈爆炸試驗。我們看到的是一枚氫彈爆炸,而在太陽的核心區,無數的“氫彈”都在源源不斷“爆炸”著。正是它們,為整個太陽係供應了充足的能量。
那麼,太陽上的氫會不會因“爆炸”而消耗完呢?當然會,但這個過程非常漫長。因為太陽上的氫用完後,熱核反應所產生的氦又會接著進行核聚變反應。至於太陽什麼時候會完全熄滅?這就不是現在人類科技所能計算出來的了。
太陽輻射到地球上的光和熱不僅形成了地球生命所需的環境,而且也被我們當做一種不需要耗費自然資源的能量來使用——太陽能。在家中你見過太陽能熱水器和太陽能電池板嗎?那就是使用太陽能為我們服務的設備。現在,這種新型的能源作為保護環境的重要手段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絕對溫度
太陽溫度動輒就是數百萬攝氏度,甚至更高。那麼既然溫度的上限非常高,下限是不是也會出現零下幾百萬攝氏度的情況?答案是否定的!
英國科學家威廉·湯姆遜·開爾文勳爵於1848年建立了一種新的溫度標度,稱為“絕對溫標”,它的量度單位稱為“開爾文”(K)。與攝氏溫度一樣,這種標度的分度距離也是“度”。但它的“零度”卻不是攝氏溫度中的“零度”,而是自然界中可能出現的最低溫度——它相當於零下273℃(精確數為-273.15攝氏度),稱為“絕對零度”。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在地球上找到“絕對零度”的環境。在1848年,人們也不認為有什麼地方的溫度會達到0(K)。但在今天,科學家卻已經依靠科技手段製造出了非常接近這一極限的環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