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唐玄奘史詩般的印度之行(2008年)(1 / 3)

像中世紀的歐洲朝聖者在歐洲各地遊曆,翻越雪山,僥幸躲避土匪強盜的搶劫和疾病的困擾,去朝拜那些宗教聖地一樣,同樣時期的中國和印度的僧侶也經常來往於中國和亞洲南部,翻越座座高山,穿越在中亞廣袤無垠的土地上。無論是陸路上的還是海上的絲綢之路,都在這幾百年裏將亞洲地區的不同文明連接起來。這種連接在唐代的時候達到了頂峰。帝王明君的開放思想使唐代的文化、商貿與外界的交流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就是在這種背景之下,中國最有名的穿越了陸路絲綢之路的朝聖者,佛教徒玄奘,秘密地離開了當時的中國首都——長安,今天的西安,出發前去印度,去尋求原始的佛教經文。因為當時在中國流傳的翻譯經文自相矛盾,佛教界一片混亂與無序。

為我們講述這位傳奇人物故事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玄奘研究中心的主任——黃心川教授。他是一位印度和亞洲哲學、宗教研究的傑出學者,除了精通英語、俄語和日語,還精通梵文,曾經在印度和日本講學多年。黃教授今年80歲了,但依舊精神矍鑠。我在他裝滿了書的家中見到了他。他家裏的書如此之多,以至於要撥開堆成山的書卷,才能找個地方落腳,那些書架已遠遠不夠用了。

黃教授介紹說:“中國文化中,儒學、佛教和道教三者本質上是互聯的,就像朝鮮、日本和越南文化間的聯係,所以說對任何一個個體的理解不能完全撇開另外兩個。比方說,玄奘從小受到了父親的儒學教育,之後又跟隨他大哥在洛陽的一所寺廟裏研修。因為天資聰慧,13歲的時候,也就是公元613年,他要求剃度出家,因為他非同尋常的天分和佛教修養,寺院住持破格給他進行了剃度。公元618年的時候因為躲避兩朝替換的戰亂,他轉遷去了四川,然後又到了長安。在那裏,他跟隨長安寺廟裏的印度僧人學習梵文。這些印度僧人是經由絲綢之路來到長安的。玄奘對瑜伽師地論哲學很感興趣,但是他發現那些聖書經文中常有自相矛盾之處,於是在公元629年時,玄奘決定出發去印度尋找原始經文以作比對。”

玄奘絕非是第一位跋山涉水,不遠萬裏地穿越帕米爾高原去印度求佛的中國僧人。事實上,在他之前,已經有過99位中國僧人去過印度。他之所以如此出名,首先是因為他那偉大的翻譯著作,更因為他給當時的皇帝寫了一部他西行的遊記,那就是著名的《大唐西域記》,也由此給後人靈感,誕生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當然其他的西行僧人也曾寫過各自的遊記,但最終卻都遺失了。僥幸保存下來的為數不多的遊記中有一本是著名的法顯大師所著,他曾經於公元4世紀去過印度,並撰寫了《佛國記》。後來到了宋代,當朝帝王們開始有計劃地派遣僧人前往印度求佛取經,所以當時翻譯過來的經文是非常及時的。然而在玄奘那個年代,印度的經文都是在過了幾百年之後才被認識和翻譯過來的。

關於玄奘的形象描述,最經典的是他赤足芒履,身負滿載佛經的竹笈,頂部的一塊圓形遮擋正好為他護頭遮陰,上麵還懸掛一盞油燈,當作黑夜裏的照明。他身穿一件長至膝蓋的僧袍,腳蹬布鞋,就像是已經到了印度,因為那裏的天氣非常炎熱。黃教授繼續介紹道:“我在印度講學的時候就總想,在如此惡劣的天氣條件下,玄奘是如何背負這沉重的經文和生活必需品行進的呢?他肯定是有個隨從跟著,不過那裏的環境的確是非常惡劣。記得有一天晚上大約五點的時候,我從大學出來準備散散步,校長立刻命人把我給叫了回去,因為害怕我被響尾蛇給咬了,那個地方的響尾蛇是很常見的。至於交通工具,我曾經問過當地人,他們告訴我,那裏曾經有矮腳馬,可能就是玄奘當時使用的坐騎了。當然,晚上的時候,他可以留宿在當地寺廟中,但也不是經常可以找到寺廟,這也和中世紀歐洲朝聖者的境遇相似,那時的寺廟不僅可以提供食宿,還可以為途經的僧人指路,所以說這些寺廟除了具有宗教意義以外,還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和商貿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