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留瓜
授粉時可對留瓜節位附近的3朵花進行授粉,這樣留瓜時就有選擇的餘地。5~7天後,待幼瓜長到橫徑為3~4cm(約雞蛋大小)時,選留1個果形均勻、果柄長、果臍尖的瓜作為培養對象,其他的幼瓜及其側枝應及時摘除。甜瓜果實生長時,先是縱向生長,然後是橫向生長,因此應選擇縱橫比大且個頭大、形狀較好的瓜留下。這樣的瓜更有長成大瓜的潛力,而且外觀形狀美觀。
(四)吊瓜
精品甜瓜不僅要有精美的網紋,同時還要求有健壯均勻的瓜柄和側蔓。一般在留瓜的時候就開始吊瓜,晚了會影響側蔓及瓜柄的形狀。吊瓜可用牢固度高的尼龍繩或勾子將瓜吊在栽培支架上。吊瓜時,應盡量保持側蔓水平,並使同一行的瓜都處在同一高度,從而獲得全方位的精品瓜。
(五)打葉及去花
瓜秧不斷生長,下部的老葉失去或部分失去同化功能,且易感病。因此,當植株長到8片真葉時,去除下部的子葉和第一片真葉;當長到10片真葉時,去除第二片真葉;進入果實成熟期後,再去除下部2片老葉。當授粉工作結束後,應去除雄花。該項工作能減少養分的浪費,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減輕病害的發生與蔓延。摘葉時,應選天氣晴朗的上午,使其容易收口。
六、適時采收
網紋甜瓜的糖分在接近成熟時急速增加,采收過早,糖分低、品質差;采收過晚,瓜變得太軟,且瓜瓤開始發酵、易腐爛,都會使瓜的品質下降。適宜的采收期應是糖分接近最高點而質地尚未變軟的時候,一般可根據以下幾方麵進行判斷:
①根據栽培品種從授粉至成熟所需天數和記錄的果實授粉時間,計算成熟的日期。
②根據果實特征,如離層、果實香味、皮色、網紋情況、軟硬度等,若形成離層,果實具有香味、皮色與成熟皮色相符、網紋清晰突出、稍變軟,則說明已成熟。
③根據植株特征,如結果節位卷須幹枯程度,結果節位葉片失綠變黃情況。若結果節位卷須幹枯,結果節位(指結瓜的側枝)葉片三分之一失綠變黃,則說明已成熟。
④采下同期授粉瓜中個別瓜食用,若甜度達標、風味佳,則說明已成熟。一般應在八九成熟時即可采摘,不能等到十分熟時采收,以減少損失。
優質網紋甜瓜的標準為:單個重量達1.5kg,網紋突出、精美,糖度達15度以上,瓜肉細軟多汁、甜美芳香。
要點提示:
網紋甜瓜一般八成熟即可采收,以防止裂果、過熟。采收宜在清晨氣溫較低時進行,采收時將果柄連接側蔓剪成“T”字形,帶側蔓和果柄采收以示果實新鮮無病,而且有利於商品瓜的貯藏和運輸。網紋甜瓜采收後儲存期為7~8天,采收後放置3~4天待瓜充分後熟後食用最佳。
第三節 番茄
一、栽培季節、品種選擇與栽培方式
目前我國長江、黃河流域利用溫室或大棚進行無土栽培番茄,一般分為2種茬口類型:一種茬口類型為一年二茬,第一茬春番茄多在11~12月播種育苗,1~2月定值,4~7月采收,共采收7~10個穗果;第二茬秋番茄在7月播種育苗,8月定植,10月至翌年1月采收,共采收7~10個穗果。另一種茬口類型是一年一茬的越冬長期栽培番茄,適於冬季較溫暖、光照充足地區的溫室栽培。多在8月播種,9月定植,11月至翌年7月連續采收17~20個穗果。
行家指點:
目前市場上,通過引進和自主開發,出現了一些適宜溫室栽培的番茄專用品種。尤其引人關注的是,種植品質好、糖分高的小番茄(迷你型番茄)品種逐漸增多,如千禧、金羅曼、金小玲、金玉等。
番茄的無土栽培可以采用多種形式。水培可以采用營養液膜係統、深液流係統、浮板毛管水培係統等多種方式。基質培可以采用袋培、魯SC無土栽培係統、岩棉培係統、有機生態型栽培係統等多種形式。上述各種栽培方式中,營養液膜係統、深液流係統、浮板毛管水培係統、岩棉培係統等都采用循環係統,實現營養液的重複循環利用。
二、育苗
1.培育小苗
可采用商品基質(如丹麥品氏育苗基質)培育小苗,然後通過移栽培育大苗。基質堆放整平後播種,播種量3g/m2,成苗800株左右,播後覆蓋一層基質,灌水,上覆濕報紙,在27~30℃時經5天左右出苗。出苗後宜保持床溫20~25℃,室溫白天25~28℃、夜間15~16℃為宜。
2.移苗
在第一真葉期最適於移苗。采用水培種植番茄的,一般以岩棉塊進行育苗。采用基質培種植番茄的,可以采用營養缽或者穴盤育苗的方法進行。
移苗之後的育苗缽或育苗塊宜不留空隙地排列於育苗床上,且隨著苗的長大,逐漸擴大株距。
苗期的營養液,不論何種栽培季節或品種,都可用山崎番茄配方或園試配方稀釋液,濃度不需太高,EC值控製在1.2~1.5mS/cm,pH6.0左右即可。
三、定植
定植苗齡與定植後的長勢有密切的關係。一般越是小苗定植,定植後長勢越強且產量高,但易發生畸形果,品質下降,且易生長過盛而易於發病。凡在夏秋高溫季節育苗,秋季延遲栽培的秋番茄或越冬長季節栽培的番茄,以幼齡苗定植為宜,可維持其必要的生長勢,增加產量;而在適溫適期下定植的春番茄,則以大苗定植為宜。
一般夏季苗齡15~25天,冬春季苗齡55~60天,五葉一心定植。
定植密度隨栽培設施類型、栽培方法等的不同有所區別。以標準化岩棉培為例,跨度為8m的連棟大棚,每跨可以設置5條雙行栽培槽,槽寬50cm(淨寬45cm),槽內雙行定植,大行距為110cm,小行距25cm,株距定為40cm,淨麵積密度每666.7m2約2000株。定植前用營養液(EC值1.6mS/cm,pH6.0)將栽培槽內岩棉澆透。
番茄袋培可以用筒式或者枕頭袋,每株需基質8~10L,枕頭袋長、寬、高分別為70cm、30cm、12cm,每袋裝20L基質,可以栽2株番茄。基質可以用草炭、蛭石或鋸末者各一半混合,定植前3~4天就應該用袋裝好混合基質,按照種植距離排好。安裝好滴灌係統,將基質全部灌上水,讓基質吸足水分,多餘的水靠重力從塑料袋底部的孔中排出,種植密度為2~2.5株/m2。
對於定植時間,春茬宜選在晴天上午進行,秋茬宜在溫度下降後的傍晚進行。春茬定植時要注意育苗床的營養液與種植槽中營養液溫差不能超過5℃,否則從育苗床定植到栽培床時,易引起傷根。
四、水肥管理
(一)水培營養液管理及供液方法
1.濃度管理
番茄營養液配方很多,其基本成分都很相似,但濃度差異較大,應結合實踐比較後選用。山崎配方的組成成分濃度與吸收濃度基本相符合,為均衡營養液配方,同時由於NO-3N與EC濃度相一致,易於調控,故在長勢與產量等方麵充分顯示其優越性。因此,山崎配方廣泛應用於無土栽培的不同方式、不同栽培季節和品種。
山崎番茄營養液配方的EC值為1.2mS/cm,pH6.6左右,在營養液管理時,可以此作為1個單位標準濃度來對待。在適溫條件下,以EC濃度為1.2~1.6mS/cm作為管理目標。在11月至翌年2月低溫季節,養分吸收濃度高於施入的營養液濃度,營養液濃度管理目標可將EC值提高到1.6~2.0mS/cm範圍。高溫期為防止臍腐病的發生,可將山崎配方EC值提高到1.6mS/cm進行管理。生產上應根據以上管理原則對營養液進行濃度管理,盡量防止濃度的急劇變化,及時補水和補液,以保持營養液成分的均衡。
番茄生長前期,對N、P、K的吸收旺盛,營養液中N素濃度下降較快,山崎配方中NO-3N濃度的下降,很容易從EC值的測定來判斷與補充,因為EC值與NO-3N濃度存在著密切關係。但是生長後半期的番茄,對Ca、Mg的吸收量迅速下降,造成營養液中Ca、Mg元素的積累;而同時對P、K的吸收量迅速增加,使營養液中P、N元素含量迅速下降。由於EC值與K離子的濃度之間的相關不顯著,因此根據EC值來調整營養液濃度時,很難使營養液恢複到原有的均衡水平。所以在生長後期,有必要定期分析營養液組成成分,以便及時調整或更新。
延遲栽培的秋番茄,生長初期正處於高溫季節,為防止長勢過旺,可用0.7個單位濃度的山崎配方;以後,隨著生長進程逐漸提高濃度,到第三花序開花期,恢複到1個單位濃度(EC值1.2mS/cm);到摘心期,濃度增加到1.7mS/cm;摘心期以後濃度再增加到1.9mS/cm為標準管理目標。不論水培或基質培,營養液的管理濃度都是一樣的。許多研究和生產實踐表明,高濃度的營養液管理與較低濃度的管理,雖然產量無大差異,但高濃度管理下,果實的含糖量增加,有的農戶到果實收獲期,把營養液濃度提高到3mS/cm,能有效地改善品質又確保產量。
要點提示:
番茄生長適宜的營養液pH為5.5~6.5,最適pH為6.0。一般在栽培過程中pH呈升高趨勢,當pH<7.5時,番茄仍正常生長,但如果pH>8,就會破壞營養成分的平衡,引起Fe、Mn、B、P等的沉澱,造成缺素症,必須及時調整。
2.供液方法
水培條件下,隨著營養液循環次數和時間的增加,溶氧、養分、水分的供給量也隨之增多而促進了番茄的生長。營養液循環次數和循環時間的長短依每株番茄的供液量、營養液的溶氧濃度、生長發育階段和氣溫的不同而異。一般以營養液中溶氧濃度不低於4mg/L為原則,調節循環次數和時間。通常隨著植株的長大,即隨著對水分、養分和O2的吸收量的增多而增加循環供液頻度。
番茄植株定植以後,就可以開始用營養液滴灌。每株安裝1個滴頭,如果基質中已混合肥料,則定植後第一周隻澆清水就可以了,開始時每天澆300~400mL,視植株大小和天氣情況而定。植株長大以後,結果多、葉麵積大時,應增大供液頻度,最多每天每株澆營養液1.5~2.0L,營養液循環次數不低於7~8次。
NFT水培番茄時,栽培床長30m,栽培株數超過70株的,每分鍾供液量應不少於3~4L。據日本千葉農試(1981年)報告,每小時間歇供液15分鍾比連續供液的產量高,但宜在第三至四花序始花時開始間歇供液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