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鎬京到洛陽
西周第12個國王叫周幽王(前781—前771在位),他寵幸褒姒,廢掉申後和她的兒子太子宜臼,而立褒姒為後,立她所生之子伯服為太子。這一廢一立,引起王室內部混亂。因此,在繼位的第11年(前771),他的嶽父申侯聯合繒國和犬戎,包圍了王都鎬京(今陝西西安市西長安縣)。幽王忙命人燃起烽火,調各路諸侯帶兵來“勤王”。但曾經幾次受騙的諸侯卻一個救兵也不發。在危急之中,幽王帶著褒姒及伯服,由司徒鄭桓公保護向驪山逃去,但他們很快被犬戎兵追上。鄭桓公戰死,幽王和伯服被殺,褒姒被虜。犬戎的軍隊在鎬京城內大肆洗劫了一番後退走。後來,太子宜臼在申、魯、許國的擁戴下新立為王,就是周平王。平王看到鎬京在兵燹(xiǎn)之後十分殘破,而且離西戎又近,很不安全,於是決定將都城向東遷至洛邑,史稱“平王東遷”。這一年是公元前770年。東遷後的周王室稱為“東周”,後來史家把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段。“平王東遷”標誌著我國曆史進入了由統一的西周王朝走向分裂的春秋時代。
一個龐大的西周王朝,一個“赫赫宗周”,為什麼被犬戎兵一擊就土崩瓦解了呢?這是有深刻原因的。
遠在幽王的祖父厲王時,西周王室內部就已是矛盾重重,著名的“國人暴動”竟把厲王趕下了台。幽王的父親宣王吸取教訓,整頓國政,進行改革,緩解了周王朝內部的矛盾,國力一度強大起來。但是後來宣王不斷對外用兵,且時有失敗,致使國力再次衰微。宣王為了顯示自己的威風,強迫魯國國君廢長立少,破壞周朝的宗法製度,同姓諸侯對此大為不滿。他又無辜誅殺大臣,弄得人人自危。到了宣王晚年,西周王室已是危機四伏。
接替宣王的幽王是一個有名的暴君。他一上台就任用貪財好利、善於阿諛奉承的虢石父為卿,執掌王室大政。奸臣當道,正直的大臣卻橫遭打擊。例如,在千畝之戰中拚命救出周宣王的奄父之子叔帶就被迫逃到晉國,所以,《詩經》上說,周幽王的用人方針是打擊好人,重用壞人。重用壞人的後果,不是亡國就是造成國內動亂、國力衰弱,這可說是一條千古不渝的真理。
東周男子服飾(一)周幽王本人荒淫無度,寵幸褒姒,沉迷於酒色;而自然災害又連年不斷,先是大地震,接著又是大旱。《詩經·十月之交》描述幽王初年的一次地震情況是,“百川沸騰,山塚崒(zú)崩,高岸為穀,深穀為陵”,河水鼎沸,山穀變形。大旱致使“三川皆竭”,渭、涇、洛三條河水斷流。一係列的天災,帶給人們無窮的苦難。人民流離失所,統治階級不但不救災,反而趁火打劫,大肆搶奪土地和奴隸,“人有土田,女(汝)反有之,人有民人,女(汝)覆奪之”,《詩經·瞻仰》寫的就是這時的事。可見,幽王被殺,西周瓦解,並非偶然。
周平王被諸侯擁立的同時,虢公翰也在攜地擁立王子餘臣為王,稱為攜王,一度出現“兩周並存”的局麵。周平王得到鄭、衛、秦、晉、魯、許等諸侯國的支持,10餘年後,晉文侯仇攻殺攜王,“兩周並存”的局麵才結束。
周平王所遷的東都洛邑,在今洛陽市澗河和洛河交彙一帶,本名郟鄏,史稱“成王定鼎於郟鄏”就在這裏。這座都城營建於周成王時期,有周王室的宗廟宮寢,後又為平王及以後幾代周王所居,故稱為王城。
1949年以後,考古工作者經過多年努力,在今洛陽市找到了王城遺址城牆的三個角。北城牆遺跡保存最完整,長2890米。在瞿家屯和小屯村一帶地區發現的大量建築基址就是王城的宮殿區。
洛陽地方在當時居“天下”中心,四方輻輳,是交通和商業貿易的樞紐地。這一點從古代典籍到現在考古發掘,都可以得到證明。
平王東遷後的王都洛陽,由於周王室力量的衰弱,已經喪失了作為全國政治中心的地位,而作為商業都會,卻是相當繁榮的。
二、春秋時代的列國疆域
東遷後的王都洛邑,地處今河南省西部。王室的東、北、西三麵是周平王東遷時所依靠的鄭、衛、晉、秦四國,它們像衛星似的環繞在王都周圍,起護衛王室的作用,在春秋初年它們與王室的關係最為密切。
鄭國據有今河南中部靠北的地方,與周王室的東南部相鄰。它在諸侯中受封較晚,始封君是周厲王的小兒子,宣王的弟弟王子友。宣王為了顯示他的“中興”,把王子友封在鄭(今陝西華縣東),就是鄭桓公。周幽王時他被任命為王室的司徒,是掌管民政事務的高級官員。幽王暴虐無道,桓公預感到王室將會出亂子,怕同歸於盡,就向史伯請教安全之策。史伯告訴他,地處今河南中部的虢、檜(huì)兩國之間,有河、洛、濟、潁四條河流,交通方便,易於防衛,是很安全的地區,可先把眷屬、奴隸和財產寄放到那裏,等到有機會,就利用王室的軍隊占據這個地區。鄭桓公依計而行,後來果然得到虢檜一帶地區,在這裏建立了鄭國,並把國都從今陝西華縣遷到今河南中部的新鄭。鄭桓公和他的兒子鄭武公都很能幹,力量發展很快。桓公保護幽王而被犬戎所殺,武公接替父親的職位,率領大軍護衛周王室東遷。
周王室的東北邊是衛國。它據有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的大片土地,國都在朝歌(河南淇縣)。衛國是周武王之弟康叔所受封的國家。康叔名封,先受封於康地(今河南禹縣境)。而衛國原來是商都地區。武王滅商之初,此地原封給商紂王的兒子武庚,並派管叔、蔡叔監管。武王死,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周公攝政。管叔和蔡叔對周公攝政不滿,想乘機篡奪王位,便同武庚發動叛亂。周公輔助成王,經過三年的軍事征剿,平定了武庚等人的叛亂,周成王就把這個地方改封給康叔。由於這個地區處於周王室的衛服地帶,故名其國為衛國。康叔在王室擔任司寇之職,掌管王室的治安,其九世為衛武公。武公四十二年(前771),犬戎殺周幽王,武公帶著衛國的軍隊救援有功,得到周平王的特別嘉獎。
在周王室的北邊是晉國,它是周公滅掉唐國後建立的一個侯國。晉國的受封同衛國一樣早,始封君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有一個“桐葉封弟”的故事,據說成王親政當天子時,叔虞還小。一天,成王同這個小弟弟玩耍,他將一片桐樹葉剪成一個圭(古代一種玉製禮器,上銳下方呈長條形)送給叔虞,並開玩笑說:“我就以這個封你為諸侯吧。”這句話被周公(有的書上說是史佚)聽見,就要求真正兌現。成王說:“我是和他開玩笑的。”周公說:“天子無戲言。”於是周成王就封叔虞於唐(今山西翼城縣境),建立了姬姓唐國,稱為唐叔虞。封國建藩是一件大事,不會如此草率。唐朝的大文學家柳宗元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來辨其虛妄。不過,叔虞的受封卻是事實。
叔虞的兒子燮父把都城遷到晉水旁(今山西太原附近),改國號為晉,就是後來的晉國。燮父之孫成侯南遷到曲沃(今山西聞喜縣境),穆侯遷於絳(今山西翼城縣東)。穆侯之子文侯護送周平王東遷,後來他又攻殺了與平王並立的攜王。平王對他特別感激,作了一篇《文侯之命》的誥辭予以表彰,並大加賞賜。其賞賜品僅車就達千輛之多。輔佐文侯建立功業的晉薑,將其事鑄於鼎銘,稱為“晉薑鼎”,是春秋早期的一件具有斷代意義的標準青銅器。
周王室西邊的秦國,保護周王室東遷也很有功勞。國君襄公因而被周王晉升為諸侯。秦國的始封君非子是一個替周孝王養馬的低級官吏,因養馬有成績,被封在今甘肅天水的秦地作為周的附庸,他是嬴姓,故又稱嬴秦。後來秦的力量逐漸強大,在西土阻擋戎人向周王室進攻。周室東遷以後,豐鎬以西、岐山以東的地區已無力控製,平王就做個順水人情,把它賜給秦國。春秋初年,秦襄公的兒子文公打敗了犬戎,全部據有西周時期的關中地盤,並在(qiān)水和渭水交彙的地區選擇國都,把都城從甘肅遷到陝西的隴縣。從此秦東與東周王室為鄰,東北與晉隔河為界,南過秦嶺到達陝西南部,西邊占有甘肅東部,成為西方一個大國。
周、秦、晉交界的地區,即今天河南三門峽一帶,是周文王同胞兄弟所建立的虢國。虢有東、西、北三支,東虢在今河南汜水縣,後被鄭國所滅。西虢在今寶雞附近,周王室東遷後被犬戎所滅,此即北虢。今天在河南陝縣上村嶺發現了大片墓地,有一座墓中出土的一件銅戈銘文為“虢太子元徒戈”,在另一座墓中出土一件銅鬲,有銘文“虢季氏子鬲”六字,證明這裏就是虢國墓地。虢國是東周王室西邊的屏障,地位重要,周桓王任命虢君為王室卿士,與鄭莊公分掌王室大權。可是,在東遷的一百多年後(魯僖公二十五年,前655)被晉獻公滅掉了。
周王室東、北、西三麵在春秋初年還算是比較安全的,而南邊則不太平。就在今河南南部丹水和淅水交彙的地方,稱為丹陽,是對周王室頗不馴順的楚國國都。西周初年,楚與周的關係曾好過一段時期,周成王以子爵封熊繹,楚接受封爵,並北上朝見周王。在岐山出土的西周甲骨中,有一片上記載著“楚子來告”這件事。但沒過多久,周昭王就兩次率領大軍征楚,在第二次征楚回軍時,中了楚人的計謀,淹死在漢水裏,史載“昭王南征而不複”即是指這件事。虢國車馬坑宣王也曾派方叔率領大軍伐楚,並把他的母舅申侯封在申(今河南南陽市),以對付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