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直不疑的品行與時尚(1 / 1)

何滿子

《史記》有許多人物形象,太史公隻用了草草數筆,就把性格寫活了,使你讀了永難忘懷。其中還有些並不算是重要的曆史人物,也讓你保有深刻印象,不時閃現於腦際。而且深入思考,這些人物的特征還關涉到世風,輻射出時代。直不疑便是很有趣的人物,讀時令人莞爾,讀後成為記憶中的永存信息。

直不疑的事跡隻有兩百來字,附在《萬石張叔列傳》中。現抄錄其前半段:

塞侯直不疑者,南陽人也。為郎,事文帝。其同舍有告歸,誤持同舍郎金去;已而金主覺,妄意不疑;不疑謝有之,買金償。而告歸者來而歸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慚,以此稱為長者。文帝稱舉,稍遷至太中大夫。朝廷見,人或毀曰:“不疑狀貌甚美,然獨無奈其善盜嫂何也!”不疑聞,曰:“我乃無兄。”然終不自明也。

同一個辦公室裏的同事丟了錢,疑心是他偷的,這種誣枉不必是一個性情急躁的人,一般人都會生氣、申辯,鬧得不可開交,可是大度能容的這位好好先生,竟然也就認了,而且賠賬。好在不久真相大白,否則就落得一個做賊的惡名,前途也就毀了。這種息事寧人的忍耐工夫不能不令人吃驚。旁人造他的謠,說他同嫂子搞不正當男女關係,如此喪人名節的誣陷,換個人就會火冒百丈,大動幹戈。這位老先生竟毫不自明,隻是平平淡淡地說,他壓根兒就沒有哥哥。沒有哥哪來的嫂?釜底抽薪,這種不辯之辯,比聲嘶力竭的爭論高明得多,但這是需要修養到家,爐火純青才行。

由此可知,編造、渲染男女關係來破壞人的名譽是自古已然的。漢初三傑之一的陳平,就有盜嫂之名,後人還引為典實,其實是冤枉的。《史記·陳丞相世家》說:

平為人長大、美色。人或謂陳平曰:“貧何食而肥若是?”其嫂嫉平之不視家生產,曰:“亦食糠核耳。有叔如此,不如無有!”伯聞之,逐其婦而棄之。

瞧,陳平的嫂嫂如此憎嫌他,乃至陳平的長兄因此而和老婆翻了臉。但這一用私生活造謠的妙策最有人要聽,嘁嘁喳喳,傳播得最快。對方也很難辯白,愈辟謠愈糟。所以這心法久傳不衰,比什麼都靈。

直不疑對人誣他盜嫂,栽他盜金,一律涵容,不辯白,乃至說他偷就認賊,乖乖地賠錢,其行為近於迂怪。這當然是常人之所難能,但這樣的性行也是世風之所染。漢初文景之世,朝廷好黃老之學,唯寧靜謙退是尚。要做官取高位,就得表現出衝淡退守、息事不爭的派頭來。這樣,直不疑才能以長者著稱,官至禦史大夫,封列侯。如果在提倡士可殺不可辱,匹夫被侮,拔劍而起的年代,直不疑這樣的行為就會被視為瘟生、冤大頭了,誰還給他官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