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中華文明的肇始(2 / 3)

父係氏族的產生是生產力發展,男子在生產中作用的提高和私有製產生的必然結果。在父係氏族公社裏,私有製已經產生,男性對女性的奴役、族長對氏族成員的剝削亦已產生。所以恩格斯曾說,母權製的顛覆、父權製的產生,是婦女遭到的一次最大的失敗。

龍山文化遺址深刻地揭示了父係氏族公社產生後人與人關係的變化。婚姻形態由群婚形態和對偶婚形態下的從妻居改為從夫居,由男方集體“出嫁”轉變為女方嫁到男方氏族中,不穩定的對偶婚逐漸向一夫一妻製和一夫多妻製過渡,婦女從在生產勞動中占主要地位逐步降為從事家務勞動,變成為男方生兒育女的工具。在龍山文化晚期發現的多處一男二女合葬墓中,男子仰臥居中,二女分列左右側臥於其旁,臉朝向男方,下肢後屈成跪狀,上肢或屈於胸前,或向前伸向男子的胸部,表現出屈辱、侍奉的樣子。男女三人當然不可能同時死亡,二女應是男性死者的妻妾,是為其夫殉葬的。

龍山文化遺址還發現成年男子與小孩合葬。一對成年男女與小孩合葬的現象,反映了父權製下以男子為中心的個體家長製家族的形成。在龍山文化和山東大汶口文化的父係氏族墓地,出現了大、中、小墓相差懸殊,隨葬品多寡不均、貧富懸殊的現象。由此可知,父係氏族公社時期,雖然生產資料公有製還占主導地位,原始的平等關係基本上得到保留,但是私有製已產生,階級對抗已形成,婦女已逐漸淪為附屬品,原始宗法製度已經開始萌芽。

私有製的發展產生了爭奪和戰爭,為了在爭戰中得勝,各個近親父係氏族組成部落,各個部落又聯合起來組成部落聯盟。中國古史傳說中的炎帝、黃帝、蚩尤爭戰的故事,正是從原始社會過渡到階級社會的曆史縮影。

上述主要根據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和中國的考古資料論述的中國原始社會發展的概況,與古史記載的遠古英雄人物創造曆史的傳說可以互相印證,共同反映出我國原始社會發展的真貌。

二、古史中的傳說時代

我國古史傳說中的英雄人物很多,但各書記載互有出入,莫衷一是。有些傳說出於後人的推想敷演,不一定可信。如果按社會發展階段來講,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堯、舜可以作為各個曆史階段英雄人物的象征和化身。現在我們以炎黃和堯舜為主,略作論述。

關於有巢氏和燧人氏。《韓非子·五蠧》說:“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莊子·盜蹠》說:“古者禽獸多而人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禮記·禮運》說:“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白虎通·卷一》說:“謂之‘遂人’何,鑽木燧取火,教民熟食,養人利性,避臭去毒,謂之燧人也。”古書記載的有巢氏和燧人氏的故事,應該說是有些曆史依據的。

最早的人類是否築巢住在樹上,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來看,還不能證明。但是,目前沒有考古資料能證明,不能說就沒有。因為猿人住在山洞裏,實物容易保存,可以考古材料作證;幾十萬幾百萬年前的樹木,早已毀滅或埋入地下成為煤炭,古代人住在樹上要用考古手段來證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國古代有以鳥為圖騰、崇拜鳥的傳統,如商族、秦族即是。曆代發生洪水,人們常爬上樹以避水害;鳥巢的結構很牢固,今天我國還學習鳥巢結構建築體育場館,原始人類學習鳥居,在條件合適的地方住到樹上以避獸害,是完全可能的。有巢氏時代在燧人氏之前,應相當於從類人猿進化為猿人的階段。元謀猿人、藍田猿人、北京猿人相當於這個時期。當時的原始人類或住洞中,或住樹上,過著簡單的原始群居生活。所以有巢氏並不指某個人物,而是對當時人們的一種集體稱呼。

有巢氏之後是鑽木取火的燧人氏。我國發明燧石敲擊取火或鑽木取火的時代應在距今十萬年前的古人階段,那時原始先民已掌握了人工取火技術。從考古資料來看,古人階段的丁村人、許家窯人,人工取火主要是使用燧石互相打擊取火,人們隻要帶上這種石頭,走到那裏都可以隨時打擊取火。用木頭鑽燧取火也是當時人們習用的一種方法,但木頭不能保存太久,在考古資料中不可能發現鑽燧取火的實物。燧人氏的故事反映了原始社會用人工取火的整個時代,燧人氏也就是那個時代英雄人物的象征和化身了。

燧人氏之後是從事狩獵捕魚的伏羲氏。《易·係辭》說:“古者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白虎通》卷一說:“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民但知其母,不知其父。……饑即求食,飽即棄餘。茹毛飲血,而衣皮葦。於是伏羲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畫八卦以治天下,治下伏而化之,故謂之伏羲氏。”

伏羲氏相當於什麼時代呢?應該屬於母係氏族公社的形成時期。因為那時人們已產生原始的信仰和最初的宗教觀念,把原始人通過觀天察地以定陰陽八卦的時間定在這個時代是合適的。從伏羲氏時代民知其母,不知其父,沒有三綱六紀的情況來看,亦屬於已經產生族外群婚,但還沒有固定的夫妻關係的母係氏族公社早期。從當時人民衣獸皮衣服可知還沒有產生原始紡織業。從飲食上看饑則求食,飽則棄餘,以及伏羲氏結繩為網,以佃以漁來看,人們還沒有依靠農業作為食物的主要來源,人們的主要生產活動還停留在捕魚、狩獵、采集等活動上。所以關於伏羲氏的故事反映了從山頂洞人到仰韶文化這一時期人類的生活。

伏羲氏之後是發明了農業和醫藥的神農氏。我國自古以農立國,關於神農氏的傳說和記載很多,神農氏和炎黃堯舜一樣家喻戶曉。神農氏和炎帝常連在一起稱為炎帝神農氏。這裏有個問題需要解決。發明農業的神農氏應在約六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也就是炎帝神農氏是六千年前的英雄人物,但《史記》又記載炎帝與黃帝爭戰,為黃帝打敗,結成了以黃帝為首的部落聯盟,這件事應發生在父係氏族公社後期即國家形成時期,最早也不超過五千年前,炎帝怎麼會活動了一千多年呢?現在學術界已有公認的看法,即神農氏也好,炎帝也好,並非一個固定人名。神農氏是發明了農業的英雄人物的象征和化身,炎字為兩個火字,象征著原始農業發明時的刀耕火種,稱之為炎帝是對發明刀耕火種的英雄人物的尊稱,就像封建社會的皇帝是尊稱而並非指某個人一樣。

炎帝神農氏應是首先發明農業的第一代炎帝,其子孫承襲了炎帝的尊號,到了黃帝時代,神農氏世衰,與黃帝爭戰的炎帝應是第一代炎帝的子孫後裔,所以隻稱其帝號,而不再稱以神農氏。

炎帝神農氏在五六千年前有什麼文化活動和創造發明呢?這方麵記載很多,試舉數例:

《漢書·律曆誌》說:“炎帝神農氏……以火承木,故為炎帝;教民耕農,故天下號曰神農氏。”《莊子·盜蹠》說:“神農之世”是“臥則居居,起則於於,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相害之心”。《商君書·畫策》說:“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女織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淮南子·修務訓》說:“神農嚐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太平禦覽》卷七二一說:“炎帝神農氏,長於薑水,始教天下五穀而食之,以省殺生。嚐味草木,宜藥療疾,救夭傷人命,百姓日用而不知。”

綜合史料記載所述,炎帝神農氏對上古華夏文明的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表現在七個方麵。第一,發明了農業最初的生產工具耒耜,使原始先民從采集狩獵的野蠻時代過渡到定居的農業文明時代。第二,親嚐百草,發明中草藥,用以醫治人民的疾病,從而結束了原始時代得病不知病、有病無醫的狀況。第三,利用原始的天象知識,教民交易經商,使民互通有無。第四,炎為放火燒山之意,即原始農業初創時的刀耕火種。神農氏又稱烈山氏,烈山亦即放火燒山。炎帝、烈山之名都起於原始農業。“神農”言其創造發明;“炎”、“烈山”言其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三個稱呼本屬一體。第五,炎帝神農氏時代衰落後,黃帝才起而代之。炎帝發明農業,始創文明,開始於母係社會的原始共產時代;黃帝崛起於父係氏族向部落聯盟過渡時代,以武力兼並各族,一統天下,完成了從原始時代向文明時代的過渡。炎黃並稱而以炎帝列前,符合曆史發展順序,也符合由農業產生文明到階級統治建立進入文明時代的曆史規律。第六,炎帝神農氏是一個曆史時代英雄人物的象征和化身。炎帝神農氏在上古時代極端艱險困苦的生活環境下敢於犧牲,敢於開拓,勇於創新,不屈不撓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先祖開創偉大中華文明的原因,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象征和結晶。第七,炎帝和黃帝是中華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炎帝精神突出反映在重農務本、開拓進取、勤勞智慧方麵,而黃帝精神除了有自己的創造發明外,突出在民族聯合、國家統一、開創華夏基業方麵。

發明了農業的炎帝神農氏傳了很多代以後,母係共產社會已讓位於父係家長製社會,《史記》說:“神農氏世衰”,即神農氏的原始共產社會時代已衰落了。那時黃河渭水流域崛起了勢力更強的黃帝部落。黃帝和黃帝部落的貢獻,突出表現在生產上的創造發明及在政治軍事上統一各族和黃河流域,為國家的建立奠定基礎兩個方麵。

黃帝或黃帝部落對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有什麼貢獻呢?試舉若幹史料記載說明。

《易·係辭》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重門擊柝,以待暴客。……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幹戈,以征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而得其誌。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國語·晉語》說:

同姓如兄弟,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其同生而異姓者,四母之子,別為十二姓。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陽與蒼林氏同於黃帝,故皆為己姓。……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薑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薑。

關於黃帝的記載很多,且常有互相矛盾之處,並摻雜有很多後人敷演添加的成分。綜合來看,黃帝或黃帝族的事跡,可以歸結為五個方麵:

第一,黃帝一向被列為五帝之首(五帝的說法各有不同,一般認為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是文明時代開始階段最主要的英雄人物。黃帝號有熊氏,反映黃帝族以熊為祖宗神(圖騰),又號軒轅氏。黃帝作戰時,曾訓練熊等動物參戰,反映了對熊的崇拜,應是起源於西方的部落。

第二,黃帝部落有很多發明,古代人除把火耕燒荒種田和發明中草藥歸功於炎帝神農氏外,其他發明都歸功於黃帝和黃帝部落。黃帝部落發明了衣服,黃帝的妻子縲祖發明了養蠶繅絲。此外,發明了舟楫,以利交通;人工飼養了牛馬,以便於拉車乘騎;建造了堅固的木門,以防侵擾;製造了杵臼,以舂米穀;發明了弓矢,以利打獵和防衛;種植了黍、稷、菽、麥、稻等五穀,發展了農業,等等。這許多創造發明,是以黃帝為首的黃帝族集體完成的,所以史書上常把黃帝和堯、舜並提。

第三,有關黃帝的史料中提到神農氏和炎帝時,都把神農氏和炎帝分開。神農氏在黃帝之前,由於神農氏“世衰”、“弗能征”,才為黃帝的崛起以征伐不享、一統天下創造了條件。很明顯,“世衰”指的是神農氏原來保留的一套氏族民主製度,在父權家長製時代已經不適用,不再能號令和征伐天下,勢必要讓位於以暴力征討不享的黃帝族。史料中提到的“炎帝欲侵陵諸侯”的炎帝,應是與黃帝同一時代的第一代炎帝的後裔。其所以不再稱神農氏,因為這個炎帝後裔已放棄了原來神農氏的民主傳統,又與農業脫了鉤,與黃帝一樣成為了欲以武力發展勢力的父係部落領袖。

第四,《國語·晉語》所說黃帝、炎帝均為少典娶有蟜氏而生,炎黃似成兄弟,這應該是炎黃結盟,姬薑世代通婚,成為近親部落後出現的看法,不太可能是曆史真實。黃帝之子二十五人,證明黃帝時代已是父權製時代,血統按父係計算,而且實行了對男子單方麵的群婚,故其子女可有幾十人之多。二十五人得了十二姓,這十二姓大多數為地名,反映氏族部落組織與地域組織的逐步結合,這正是形成國家的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