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夜市聞股票(2 / 2)

股票這個東西在鵬城早就已經出現,1990年,鵬城的股市已經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鵬城的紅利路的20多平米的證券公司門市部裏裏外外都被擠得慢慢當當,每天都聚集的幾百人。

男人腋下夾著皮包,女人肩上挎著手袋,皮包和手袋裏藏著股票,現金,身份證戶口本,存折,電子計算器,連當時罕見的手機bb機這裏隨處可見。

1990年更名為鵬城原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鵬城原野,最初是搞貿易的,有了資金後投資辦了服裝企業。原野時裝曾在鵬城首屆服裝節上一炮打紅。

此後企業發展成為一家大型的印染基地和牛仔布生產基地。有300多台平車,可生產各類時裝。公司還經營國內外貿易。公司當年的售股章程上說,公司已經發展成為技工貿相結合、產供銷一條龍的多功能跨地區跨行業的一個外向型集團企業。

王正南對這隻股票很熟悉,因為記得前世,他父親特別從香港回來購買這隻股票,可惜貪心太大,一直舍不得的賣最後砸在手裏,差點導致香港的服裝廠資金鏈斷掉。想到這裏他不禁若有所思,也許這是個機會。

前世如果不是他老豆炒股虧錢,他根本不會發現他老豆還有村裏一幫村委聯合在一起搞一些私活。

因為他們村子到80年代初已經十室九空,大部分青壯年逃港,又是關外靠近檢查站,遠離市中心,商業活動不是很發達,看到日益發展的鵬城,自己村子卻窮的叮當響,所以當時鵬城的各個村子是各顯神通,五花八門,不過都是小打小鬧,和那些走通海關,走私原油或者汽車等大型走私,相距甚遠。

走私這個問題在沿海地區很平常,當然處於內地和內陸城市的朋友很少有機會接觸到這個話題,但對於東南沿海地區和有口岸開放的地區而言,這倒是成了平常而普通的事情,有走私才是正常的,說沒有走私那倒會是反常的了。

在關外村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從海上走私過來的車,其中尤以太子女式摩托車為主,走私人員從少海上用小船運進來的,鵬城有著漫長的海岸線,鵬港兩地以前同為一地,兩地的漁民也常常共同在海上打漁,就是開放後兩地的漁船同樣也在海上一起作業,加上巨大的利益驅使,一些人就利用船從海上由香港走私二手摩托車或是偷盜的摩托車過大陸來賣,當地的本地人有人緣關係,有路子,就能買到很便宜的這些好車,那時常常看到一些當地青年騎著大功率的賽車在路上狂奔,而這些大功率的摩托車國內是沒有的,那來路隻有一個,從海上走私過來。

王正南想起村裏雖然很多人靠走私搞了點錢,可是90年代的政策說變就變,有錢也不敢用,隻有他老豆和老媽原來練過書,她老媽出身書香世家,一口流利的英語,做起了外貿,才敢正大光明的把錢寄回來。其他在港的那些隻是每個月寄點生活費回來,根本不敢大手花錢。

這幾年改革開放了,鵬城劃為特區了,村裏的經濟條件才好了起來,就是如此,王正南家也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在村裏蓋起來小樓房,其他人還都在觀望,或許等到明年或者後年,等那位老人家再次南巡,他們村就會熱鬧起來。

不過鵬城大道已經開到他們村子,最近他們村也開始興建工業園,很多場子好像要過去開廠,這對他們村來說是一個飛躍的機會。

快速的吃完了米粉,拿起自己的幾本筆記本,走向了路邊的電話亭。

王正南走到電話亭打了個電話回村裏給自己三堂伯,三堂伯是村裏的書記,也是自己二爺爺的兒子,約好了明天回去見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