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曆史可以寫得很精彩(1 / 1)

曆史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的過去,它如同一片浩瀚的海洋,融化著我們的過去,承載著我們的今天,指示著我們的將來。所有的政治變更、經濟情況、文化發展以及其他任何人類的進步或者倒退活動,都在曆史的海洋中熠熠生輝。

可悲的是,如今喜愛曆史的人越來越少了,許多年輕人對曆史知識的匱乏,簡直到了令人擔憂的地步,能把周朝到清朝的順序排清的人實在是屈指可數,倘若在談到一個朝代的具體人物和事件,能插上嘴的人就更是寥寥無幾了。

這是不正常的現象,卻又是最普遍的現象。

很多人以為曆史是過去的事情,是死去的軀體,是殘破的建築……

事實上,隻要我們帶著信心走近曆史的海洋,會聽到曆史濤聲激昂澎湃,曆史人物腳步錚錚,曆史事件栩栩如生。因為曆史雖然是過去的事情,但它卻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片響著美妙琴聲的海洋。那些過去的事情和過去的人都在曆史的海洋裏徜徉,在濤聲崢嶸中吟唱著美妙的音符,這些音符是要告訴人們,什麼時候該做什麼樣的決定,曆史的功過成敗至今依然在上演。

這個社會在飛速發展,但人類的本性發展卻很慢。遵循人類進化的規律,所以,那些曆史上的經驗仍然值得我們去學習,那些曆史上的教訓依然值得我們去規避,這就是我們不該漠視曆史的原因。

國家有這麼多的曆史學家,為什麼仍然出現眾多國民不了解曆史的情況?責任在誰?能說曆史學家沒有把自己的研究進行好嗎?能說我們的國民不好學嗎?

史學家的研究進展得很好,但是他們沒能做好曆史的普及工作,他們記載曆史的手法過於老套和呆板。我們的交通發展了,從騎馬發展成了坐飛機,我們的文化發展了,從文言文變成了白話文,而大段大段的曆史記載卻不改一本正經的枯燥麵孔,實在難以吸引群眾的眼光。這也是大家願意看電視了解曆史而不願意自己讀書的原因之一,而曆史劇往往不夠準確,加入了不少戲說和傳說。

眾多的曆史學家習慣用“非常”具有學術味道的語言來記載或者“翻譯”我們的曆史,他們從不考慮讀者是否願意、是否能夠真正讀懂這些學術語言背後的故事,因為他們認為曆史是嚴肅的,曆史是國家的,老百姓知道也好,不知也無罪。

真的是這樣嗎?非也!曆史是國家的,更是我們大家的。畢竟,國家是由我們大家組成的,大家都是曆史的子民。

有沒有一種全新的寫法,既能讓百姓比較輕鬆地了解曆史,而又不失曆史的真實?

本書的作者用事實向我們證實:曆史是可以寫得很精彩的,曆史是大家都能看明白的。

80後的作者,用80後的眼光和語言寫出了適合大多數讀者閱讀的曆史,這是又一本用白話文演繹漢朝的曆史著作,其中幽默的語言和現代的筆法讓我感覺原來曆史可以和曆史的子民如此接近。

——著名曆史研究專家

劉炳良

2008年9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