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12月17日,美國萊特兄弟在北卡羅來納州的基蒂霍克首次駕駛世界上第一架有動力可持續飛行的飛機升空成功。這一成就開辟了人類征服天空的新紀元,之後不久,這一作為當時“高科技”的產物便被引向了軍事領域。飛機很快就被用於軍事偵察,在1911年的意土戰爭中,人類有史以來從空中投下了第一枚炸彈,意大利用飛機轟炸了土耳其軍隊的陣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飛機已被大量用於軍事活動,執行多種作戰任務,如偵察、轟炸、運輸、空戰、支援地麵作戰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用飛機的活動則更加積極廣泛,幾乎涉及到所有重要的作戰行動和戰場,對戰爭勝負的影響也更加重要。戰後,雖然出現了相對長的“和平”時期,但軍用飛機的發展不僅沒有停滯,反而更加快了速度,並已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家族。並且由於飛機參戰,使人類的戰爭也終於從平麵真正進入立體化時代。
(第一節)人類對飛行的探索
從遙遠的遠古時代開始,全球各地的人們一直向往能像鳥兒一樣插上騰飛的雙翼,回旋於天地之間,雲海之上。因此古代中國有龍飛鳳舞、神仙騰雲駕霧的傳說;阿拉伯國家有飛毯、飛車的故事;西方想象出天使、帶翼的駿馬的神話,體現了不同民族渴望飛向天空的心願。
一、古代人對天空的向往
雖然人們編造了很多關於禦風飛行神仙的幻想,但是真的要把夢想變成現實,還是首先選擇了最直觀的方法,即縛上雙翼,模仿鳥類的飛行。據《漢書·王莽傳》記載,公元19年,當時的皇帝王莽準備發動攻打匈奴的戰爭,下令在民間招募具有特殊技能的壯士。一個勇敢的年輕人自稱會飛,王莽讓他當場表演。此君“取大鳥翩為翼,頭與身皆著毛,通環引紐,飛數百步而墜,莽知其不可用”。這位勇士用飛禽的羽毛做成翅膀,綁在胳膊上,從高處躍下,滑翔了數百步遠才落到地麵。此法雖不甚成功,未被王莽采納,但開創了滑翔飛行試驗的先河。
在西方,此種嚐試也很多。大約在公元1020年,一名叫奧立弗的英國男子,試圖像鳥一樣展翅飛翔。在這次冒險行動中,他越過兩百米的距離後,重重地跌下,摔斷了胳膊和腿。盡管受傷不輕,但奧立弗看上去卻相當滿意。他說:“我犯了一個小小的錯誤,忘記了將一個與鳥的尾巴類似的東西穿戴上,下次一定能成。”不過,當他傷愈後,卻再也沒有勇氣冒險了。
1507年,有位叫約翰·達米安的意大利人在蘇格蘭做了一次人力飛行試驗。他用母雞的羽毛製作了一對翅膀,然後,從斯特爾林格城堡的高牆上往下跳。結果像塊石頭似的,直墜地麵,折斷了雙腿。達米安非常懊惱,他說:“我真蠢,使用了母雞的羽毛,而母雞是不會飛翔的。我應該用鳥兒的羽毛做成翼麵,這樣我就有把握飛起來了。”但是他痊愈後,也像奧立弗一樣,未進行過新的嚐試。意大利科學家約翰‘波若利對人力飛行問題進行了長時間的研究和計算後,於1680年寫了一本這方麵的書。他在《運動的動物》一書中,詳細地分析了為什麼人離開機器的幫助,永遠無法升空。他認為,單靠人的雙臂是絕不可能飛起來的,因為人類胳膊的肌肉與鳥類相比,遠不夠強壯,根本就難以支撐住自己的體重在空中飛行。
現代人都知道約翰·波若利的觀點是完全正確的。但在當時,很多人對他的說法嗤之以鼻,不予理睬。1742年,有一個法國人,雖然他的歲數已不小了,但仍童心未泯,發誓要飛過巴黎的塞納河。他將兩個自製的翅膀綁在胳膊上,然後登上河邊一幢房子的屋頂,奮力一躍……很快就墜落在一艘停泊在岸邊的小船上。幸運的是,他僅僅摔斷了一條腿。
二、飛向天空的努力
隨著人們對空氣、空氣動力和人類所處環境認識的逐步加深,古代的一些智者開始不再執著於人力飛行,他們另辟蹊徑,試圖利用大自然中的能量和當時已掌握的技術,開發出可以載人升空的物體。很多古人製造的看似簡單和幼稚的航空器,其設計原理正是今天現代航空器所使用的,古人的智慧,對世界航空科學技術的啟蒙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美國華盛頓國家航空與航天博物館的飛行器陳列室的入口處,有一塊說明牌,上麵用醒目的文字寫道:“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人們並沒有把它們僅僅當作玩具和慶典時燃放的焰火,而是開動腦筋利用它們的原理製造載人航空器。
例如,利用風箏試驗載人飛行。風箏是中國人發明的,相傳最早產生於春秋時代,它由線、索牽引的重於空氣的平麵或框式物體,是通過與相對來流間形成一個傾斜的夾角,來產生氣動升力的。這和現代飛機的飛行原理基本相同,很多早期的飛機設計師都曾認真研究過風箏升空的機理。據說,劉邦的大將韓信就使用過大型風箏,載人升空,對項羽的軍隊實施偵察。1825年,一名英國的中學教師喬治·波科克才製成了一隻能夠吊起一個人的大風箏,其女兒瑪莎被縛在這隻風箏上,迎風升起90多米。瑪莎因此而成為西方國家中乘風箏上天的第一人。即使在飛機出現以後,風箏也並未完全失色。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海軍的潛水艇,還常常用風箏帶著水手升到空中,以偵察敵方的艦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