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爭霸天下(5)(3 / 3)

劉邦雖然有蕭何在身邊管賬,但是現在也陷入了入不敷出的尷尬境地,所以現在劉邦最迫切的希望就是結束這一次對心理和身體都是煎熬的對峙。

那麼,我們講和吧。

先拋出橄欖枝的仍然是劉邦。

首先派去項羽方講和的人是陸賈。這個陸賈一向以能言善辯而出名,但是劉邦集團幾次策反對方的活動陸賈都沒有參加過,所以必然有些遺憾。

這次得到機會,陸賈決定大顯身手。他一見到項羽,就先剖析劉邦方麵的優勢,項羽方麵的劣勢,督促項羽認清楚當前的形式,盡快和漢軍達成和平協議,你好,我好,大家好。

這就是理論主義與實用主義的區別,陸賈不了解項羽,他不知道項羽就是吃軟不吃硬。你要是來請求我也許還有的說,你要是來威脅我,那麼對不起了,我們就開打。

既然漢王這麼厲害,為什麼不早一點和我一決雌雄呢?

一句話,項羽把陸賈打發回了漢軍大營。

劉邦又派出了第二個人,這個人就是人情練達的侯公。這個侯公不愧是一個老江湖,到了項羽大營,他先把自己列為第三者的身份,項羽當然樂意接待。侯公知道,給老虎梳毛,得順著捋,他先是批評了劉邦這樣、那樣的缺點。最後搬出了天下蒼生的痛苦,希望項羽早點結束戰爭。

其實對於這場戰爭,項羽何嚐不是身心俱疲,而侯公的一番話自然是給了項羽台階下。

經過侯公的勸說,項羽終於答應和劉邦講和了。楚漢罷戰協議正式簽署。該合約的大體內容是,劉邦和項羽秉著公平的原則中分天下,雙方在現在的軍事分界線上停戰講和,以南北走向的鴻溝為界限,西麵的屬於漢劉邦,東麵的屬於楚項羽。這樣看來,雙方似乎樂意皆大歡喜了。

既然雙方已經簽署了停戰協議,那麼自然應該是友好鄰邦了。作為好朋友的項羽還押著劉邦的老爹和老婆確實說不過去了。

於是,項羽把劉邦的老爸和老婆還給了他。

事情就這麼結束了嗎?多年的兵戈相見真的迎來了冰釋前嫌的時刻嗎?當時司馬遷對這裏的描寫是,雙方的兵士“皆呼萬歲”。

但曆史一次又一次告訴我們,統治者的野心是不會因為軍隊的疲憊而停止下來的,這個時候頂多算一個中場休息。

根據上麵的那個“鴻溝和約”,鴻溝以西的滎陽已經劃分給劉邦了。項羽馬上令大將鍾離昧撤出滎陽,並且又爽爽快快地交出了劉邦家人。項羽做的這一切讓劉邦大喜過望,終於可以喘口氣了。

但劉邦隻是喘氣,也就是衝刺前的休息,劉邦畢竟是劉邦,他不會為了一個小樹放棄整個森林。就在“和平”的曙光普降在楚漢大軍中間的時候,劉邦毀約了。

毀約

說到毀約,如果把賬全部算在劉邦頭上,是有點不地道,因為劉邦的毀約完全是因為兩個人——張良和陳平。

劉邦在和項羽講和之後,張良和陳平兩個人就勸劉邦說,您現在已經有大半個天下了,眾多的諸侯也都聽您的命令,如果我們不趁著這個大好時機去消滅項羽的話,項羽日後一定會成為禍患。

……可是,我們已經簽了和平條約……

是條約就可以踐約,能幹大事的人才不會在乎這些細枝末節,隻要把項羽滅了,天下人誰會說和約的事情,人們認得的隻有拳頭。

劉邦牢牢記住了張良這番話。

要麼別人沒變,你變了。

要麼你變了,別人也變了。

不可能的是,你沒變,別人也沒變。

所以,你不能依自己變了或沒變的方位,來衡量別人的坐標。

每一天,都是新的。

每一天的自己或別人,都不再是昨天的那個。

隻是,項羽哪裏知道劉邦會不守約定。

項羽帶著軍隊準備火速返回彭城,不管得到了多少城池,擄掠了多少財富,彭城才是項羽最後的歸宿。

但項羽卻沒想到劉邦的和談原來隻是緩兵之計,劉邦隻是在等待韓信、彭越軍隊的到來。

楚軍還沒走多少天,漢軍就跨過了鴻溝,開始追擊楚軍,劉邦知道楚軍很缺糧,不能就這麼讓他們安穩地走回去。

項羽沒想到劉邦變臉比翻書還快,昨天還一口一個和平友好,今天就翻臉不認人了。

項羽平生哪裏受過這樣的屈辱,好,既然你毀約,那麼我們就開打。項羽下令軍隊在一個叫固陵的地方駐紮下來,等著劉邦軍隊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