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離婁上》有句經典:“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用現在的話說,規矩就是製度措施,方圓就是執行製度措施,以達到圓滿之目的。古人還講,“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得出了“天圓地方”的結論,從科學觀論,顯然存在認知的局限性,自然不對。然而,從人文哲學觀分析,“方圓”成了一種為人處事的規矩,並將人之言行規定為:行方智圓。“行方”,是指做人要有品格、精神,要表裏如一;“智圓”,就是要把事情辦得圓滿、周到、細密。
不可否認,我們的新聞中確有不講方圓的新聞,采編隊伍中也有沒有規矩的記者,宣傳戰線中更有一味滅火和不知如何善待媒體的管理者,而極少數人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的還很嚴重。
從宏觀上說,作為新聞工作者,是在為黨和國家當差辦事,是人民的眼睛和耳朵,要時時為人民服務。所以一定要寫真新聞,杜絕假新聞,做好輿論監督。積極引導輿論,可錦上添花,雪中送炭,喜憂兼報,但一定要謹小慎微。從個人來講,不按規矩采訪寫作,不堅守新聞職業道德,久而久之,就會放鬆新聞觀和世界觀的改造,甚至會放棄為文做事的原則,弄不好會出大問題,出大亂子,會弄出一框假新聞——諸如“紙餡的包子”,會造出一批假記者,有些還成為害群之馬。
三年前,我重讀《論語》的“仁”和《孟子·離婁上》的“規矩”“方圓”,意識到一些新聞工作者是在不知道或者不了解有關“規矩和方圓”的情況下,道聽途說,爭奪眼球,寫出了問題,闖進了雷池。
誠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誰都會有弱點和不足,甚至錯誤,新聞工作者和管理者也是如此,但問題是我們有沒有一個正確、健康的態度和方法去正視弱點,克服缺點,修正不足,用規矩改正錯誤,發揚優點。
於是,我萌發了編寫《新聞不出錯的智慧》這本書的想法,並不斷積累素材,盡量做到“少理論多實用”。
“吾日三省吾身”,作為新聞工作者和管理者,恐怕都要認真反思,多擺規矩製度,然後對照檢查。要講規矩與方圓,就不得不講孔子的仁學。“仁”是《論語》的核心,孔子認為仁是人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關於“仁”,《論語》中提到九十餘次。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他問仁時,得到的答案是“克己複禮”。由此可知,“仁”對儒家來說,是一種為人處事的境界,更是一種中規中矩的情懷。
“仁”對於新聞工作者來說,當麵對生活中爾虞我詐,落井下石,見利忘義,損人利己,假公濟私,見義勇為,堅持原則,抑惡揚善,貧病交加,感人致極等人生境遇時,能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能否“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否“與人玫瑰,手有餘香”。這全然是一顆善良之心、責任之心、愛人之心和規矩之心,這也是一個好的新聞工作者的起碼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