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楊盧駱當時體,
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
不廢江河萬古流。
這是中唐大詩人杜甫《戲為六絕句》詩中的名句。王、楊、盧、駱分別是指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都是武則天時代的詩壇風雲人物。由於他們的詩歌創作一掃六朝以來詩壇柔弱輕浮的宮體詩風,以革新者的姿態活躍於文壇,史稱“初唐四傑”。
王勃(650-676年),字子安,祖籍太原,後移居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王勃是初唐著名詩人王績的侄孫,自幼就聰慧異常,6歲能作文,15歲時就被作為神童推薦到朝廷,高宗麵試,甚為欣喜,拜為朝散郎,陪皇帝讀書遊獵。後來應沛王李賢(即章懷太子,被武則天賜死)之召,任沛王府中侍讀,即陪伴太子讀書。當時長安城裏諸王子都喜好鬥雞賭博,王勃才思敏捷,寫了一篇純屬遊戲文字的《檄英王雞》,不料傳出宮外被人告發,高宗皇帝認為這是挑撥諸王關係,就很快把他逐出沛王府。年輕的王勃因文受禍,甚感悲傷,就離開了長安。此後他遠遊江漢、客寓蜀中。飄泊幾年後,又被任命為虢州(今河南靈寶)參軍(刺史的幕僚),王勃懷才不遇,心情鬱鬱寡歡,經常借酒澆愁。一次因酒後擅殺官奴,被免職。他的父親受牽連被貶為荒遠的交趾(在今越南境內)做縣令。上元三年(676年),王勃遠赴交址探父,渡海時因墮水受驚,不幸去世,年僅27歲。前幾年據報載曾在越南境內發現王勃墓,據文史專家考證為實,如此則這位年輕的詩人當死於越南。
在初唐四傑中,王勃是才氣最大,成就較高的一個。相傳他作詩寫賦從不打草稿,選磨墨數升,然後在床上蒙頭靜臥,等到深思熟慮後,忽然坐起,伏案奮筆疾書,不再改動一字,當時人將此事傳為“打腹稿”。王勃的詩歌創作意境開闊、達觀壯健,一些常見的題材(如送別、詠物)在他筆下總顯得新穎獨到,不落俗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詩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是曆來傳頌的警句,它反映了詩人對友誼的珍惜和樂觀開朗的胸懷,表現了一種悲而不傷、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
王勃的著述很多,除詩而外,其賦、文也堪稱一流。如寫於江西南昌和《滕王閣詩序》即久負盛名,其中的“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都是膾灸人口傳誦千秋的名句。
楊炯(650-692年),華陰(今陝西華陰縣)人,也是自幼聰慧非凡。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不滿10歲,即被薦舉為神童。次年,待製弘文館。後應製舉,即由皇帝廷試,授予校書郎,但楊炯生性恃才自負、清高孤傲,經常嘲諷那些有名無實的朝官,所以常遭嫉恨,不容於時。據《舊唐書》記載,楊炯對當時把他列入“王楊盧駱”並舉稱呼並不服氣,說過“吾愧於盧、恥居王後”。可見他確實頗為自負,不甘名列王勃之後。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因堂弟參加徐敬業起兵之事而受牽連,被貶為梓州(今四川三台)司法參軍。此後在四川生活多年,晚年才任婺州盈川(在今江西省)縣令,大約在武則天長壽元年(692年)前後,病卒於任上。楊炯擅長五言律詩,尤以邊塞詩在初唐詩壇頗顯盛名,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詩中激昂鏗鏘的語句,抒發了自己渴望投筆從戎報國立功的豪情,充滿了馳馬邊塞,風雪激戰的幻想。“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所表達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念,是當時許多青年士子渴望邊塞立功揚名的普遍心聲和真實寫照。
盧照鄰(636-695年),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範陽(今北京大興附近)人。盧照鄰自幼研習經史,“閱禮而聞詩”,10多歲時學習文字訓詁,以博學善文聞名於鄉裏。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被舉薦入朝,授鄧王府典鑒(秘書一類的差事),時年僅18歲,在鄧王府幾年中,他受生活環境影響,寫過許多精巧雅致的宮體詩,多係應酬答唱之作,沒有多大實際社會意義。後來因鄧王府一侍女暴卒,被人誣告與此事有牽連,盧照鄰被捕入獄,後得朝中友人救助方得解脫。在長安閑居幾年後,出為益州新都(在今四川成都附近)尉。蜀地險阻,官職低微,他深感人生艱難,孤苦淒涼。詩歌內容與風格也日漸改變,如寫於蜀道途中的《奉使益州至長安發鍾陽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