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縣座落在我國甘肅省的西北部,河西走廊的盡頭,靠著沙漠的邊緣。它附近一帶,黃沙莽莽,顯得頗為荒寂。然而在沙磧深處,懸崖陡壁上排列著蜂窠似的洞窟,從綠蔭中透露出來,卻給人以別有天地的感覺。這便是名著世界的文物寶庫——千佛洞莫高窟。
莫高窟座落在敦煌東南40裏的鳴沙山東麓,有1千多個洞窟,現在還保存了492個,分布在長約2公裏的岩壁上,上下34層,象蜂房似地排列著,遠望去好象一座大村鎮。這裏曾藏有古籍二、三萬卷以及佛畫、佛幡絲繡品等;洞窟中的塑像有2400餘個;壁畫以高5米的畫計算,全長約達25公裏。這真是稀世的珍藏啊!
敦煌在曆史上占過相當重要的地位,尤其漢代的敦煌非常繁盛。內地和西域各族人,西亞各國人,都來敦煌經商,敦煌成為中外交通和經濟文化交流的要地。
經濟的繁榮帶來了文化的昌盛。敦煌出了不少文學家、藝術家和著名技藝工匠。印度的佛教也在西漢末年通過這裏傳入我國內地。南北朝時期,統治者大力提倡佛教,用以麻醉和欺騙人民。佛教廣泛傳播,鑿石窟、雕佛像、繪壁畫等佛教活動盛行起來,從新疆、甘肅起逐漸影響到南北各地。大同雲崗、太原天龍山、洛陽龍門、青州雲門山、中原一帶,處處有其蹤跡;東北遠達義縣,南則由甘肅傳入川滇,四川有大足、嘉定等石窟,雲南有劍川石窟。敦煌莫高窟是曆時最久,內容最豐富的石窟。它開鑿於前秦苻堅建元二年(366),這是有碑為證的,但據另一敦煌文物的資料,創建的年代可能還要早一些,它在北魏時興盛起來,中經隋唐五代,至北宋、西夏時漸趨衰微,到元朝時才停建新窟,前後共曆一千年。
關於莫高窟的開鑿,傳說中還有個有趣的故事。366年,有個叫樂尊的和尚,西遊到敦煌城東南的三危山(祁連山支脈)下,已經是黃昏了。忽然,他看到三危山山峰放射出萬道金光,仿佛有千萬個佛的形狀。他認為這是聖地,就募人在三危山對麵的岩壁上開鑿石窟。
其實,樂尊看到的金光,隻是落日偽餘輝從山頂的紅色岩石上反射出來,他以為就是佛光了。從樂尊開始,以後一千多年裏,人們在這裏開鑿洞窟。隋唐時期達到高潮,開鑿的窟室有一千多個,所以莫高窟也叫千佛洞。保存到現在的洞窟,有70%是唐代開鑿的。
敦煌真是一座出色的雕塑陳列館。走入一個個洞窟,許許多多神情逼真、姿態各異的佛像,就展現在人們的眼前。窟裏大小不一的佛像,保存下來的有2400多個,其中唐塑就有670多個。此外,還有數以萬計的小千佛。最大的塑像在30米以上,是唐代雕塑的。第96窟的佛像高達33米,氣魄雄偉有9層樓那麼高。小的菩薩像小到十幾厘米,雕刻十分精致。這些雕塑,包括浮雕和立塑兩部分。從主題內容來看,有千佛、飛天、伎樂、花飾、建築物、柱頭、獅、象、天狗等十餘種。你看這些塑像,有的秀骨清風,有的肌肉豐滿,有的體態玲瓏,有的氣魄雄偉。如第275窟彌勒菩薩,豐圓而略帶微笑的麵容和健壯的體魄,多具有西域民族的特點。頭上的三珠冠,垂肩的發綹,胸前的瓔珞,以及高腳麵坐的姿式,顯然帶有一定的印度、中亞、波斯風格。雕塑所用的色彩明暗不一,有的樸素,有的華麗,顯示出各個時代不同的藝術風格。唐代的塑像有很大進步,頭和身子比例適當,人物有個性,衣褶流動。佛的臉長而豐滿,麵孔莊嚴。菩薩有高高的發髻,圓圓的麵龐,透著微笑,穿著繡滿花朵的天衣,儼然是唐代美麗的中年婦女的形象。天王力士或是全身盔甲,或是露著上身,用肌肉的緊張和暴露青筋來表示雄偉有力和堅毅的性格,象唐代的武土躍馬橫戈的神情。這些塑像,顯示了我國古代藝術工匠的卓越才能。
千佛洞的這些彩塑,具有鮮明的民族藝術傳統。它的製作不是用大塊石頭,從外向裏逐漸雕琢,而是利用濕潤、柔軟和易於操作的泥土,自內向外捏塑成的。這種便於細膩地刻畫人物風采,通過質體和光色表現完美藝術形象的彩塑,不能曝露在室外,隻能成為富麗堂皇的建築內部的主要構成部分。這就顯現出中國古典藝術建築、雕塑、繪畫三者互相依存、密切聯係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