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姓嬴名政,他的父親名叫嬴異人,這是最普遍的一種說法,其實,這裏麵頗有文章。
嬴異人是秦昭襄王的孫子、太子安國君嬴柱的兒子。安國君有二十幾個兒子,居中的異人被送往趙國作人質,住在趙國都城邯鄲。由於秦兵連年攻趙,趙國對異人十分冷淡。本來,等待這個落難王孫的結局,即使不被趙國毀質殺死,也隻有孤零零、冷清清地病死他鄉了。然而,此時韓國陽翟(今河南禹縣)的一個商人呂不韋,將這位落難王孫看成一個可待價而售的“奇貨”,與他交上了朋友,並利用自己的金錢開展“糖彈外交”,來到秦都鹹陽,讓安國君最寵愛的、沒有兒子的正妃華陽夫人收異人為養子。由於華陽夫人的關係,異人又被安國君立為“嗣子”。呂不韋回到邯鄲,擺酒席替異人慶賀。席間,異人見呂不韋在邯鄲買的一個姬妾生得美麗,求呂不韋賜與自己。呂不韋起初很惱火,後來一想,既然已經為他破費了千金,索性好人做到底,就將趙姬送給異人為妻。據《史記·呂不韋傳》所載,其時趙姬已經有孕在身,卻隱瞞了懷孕的事實,嫁給了異人;可是緊接著又說“至大期時,生子政”。據後人解釋,“大期”就是12個月。按照前一種說法,嬴政其實是呂不韋的兒子;而按照後一種說法,即趙姬嫁給異人12個月才生下嬴政,顯然又是異人的親骨血了。即使在《史記》中,也一會兒說他因為出生在趙國,叫趙政;一會兒稱他“呂政”,又像在暗示,其父為呂不韋。而“趙政”之說則又暗示著第三種可能,那就是呂不韋在買下趙姬時,就發現她已經懷了孕,這才樂得做個順水人情送給嬴異人——即使呂不韋一度時期真正愛上了趙姬,那也多半是禁不住什麼考驗的,商人重利輕別離嘛,何況這個已有妻室的大商人,能夠為獲取巨利而將一個大活人看作“奇貨”的大商人呢?看來,所謂的“起初很惱火”多半也是裝出來的,心中說不定正為“買賣”又多了層保障而竊喜呢。後來趙姬生下了孩兒,由於父姓難知,有人便幹脆取其母姓,或許才是他被呼為“趙政”的真正原因?如此一來,那個名“政”的小孩兒究竟是姓嬴、姓呂還是姓趙,或許永遠隻能是樁疑案了,因為人類的科技無論多麼發達,也無法替兩千多年前的這樁公案作親子鑒定吧?沒奈何,我們還是使用最普遍並得到其本人認可的那個“嬴”姓吧。
嬴政出生於公元前259年正月。我們知道,就在剛剛過去的那一年、公元前260年,秦軍在長平大敗趙軍,並且在一夜之間就坑殺了趙國40萬俘虜,弄得邯鄲城裏家家掛孝,戶戶哀啼。嬴政出生兩年以後,秦軍又大舉攻趙,惹得趙國一怒之下,就準備殺掉這個人質。可是,已經作了大量投資的呂不韋,豈能喪失這個“奇貨”,使很有賺頭的生意轉眼之間血本無歸?於是他再一次投資:用600金買通了守城官吏,終於與異人一起,趕在趙人下手之前逃出了邯鄲。而趙姬與3歲的嬴政則未能出城,靠著趙姬娘家的藏匿,才得以逃脫大難。異人回到秦國後,因華陽夫人是楚國人,故改名子楚。公元前251年,趙國為改善與秦國的關係,將趙姬與9歲的嬴政送回了秦國。子楚父子夫婦都團圓了。
想一想吧,9歲以前的嬴政,過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日子?根據“奴隸的兒子還是奴隸”的法則,人質的兒子當然也是人質了。他雖然棲身於邯鄲,卻沒有趙國的“身份證”,更不可能取得趙國的“公民權”;何況他的父親既不是大使,又不是公使,而是一個形同囚徒的人質——後來還撇下妻兒逃之夭夭,客觀上又使這母子倆少了一個依靠。在那樣一個滿城乃至全趙國都與秦國、秦人有著血海深仇的環境中,他將會受到怎樣的白眼,遭到怎樣的歧視?沒被個別極端分子暗殺掉,就算萬幸了。更何況,究竟是誰的兒子,他還“妾身未分明”呢,倘若有人指著他的鼻子,像張翼德痛斥呂布那樣地罵他“三姓家奴”,他除了默默忍受這巨大的屈辱外,又能怎的?那時候,可還沒人提倡“生而平等”,更不會有人旗幟鮮明地反對“出身歧視”哪。
不過平心而論,嬴政9歲以前的童年雖然飽受歧視,卻算不上悲慘。而9歲以後,回到老家秦國,他的狀況頓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開始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了。遺憾的是,童年時留下的陰影,竟影響了他的一生。史載其“天性剛戾自用”、“樂以刑殺為威” (《史記·秦始皇本紀》),或許,正是童年時的歧視嚴重扭曲了他的個性,致使他在掌權後產生出一種極端的報複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