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劉威很快的就帶著人將牆壁鑿穿,方便通行。馮英現下糾結的是,接下來自己住哪兒?自己住著的二進小院,一應布置已經習慣,住起來挺舒服。但旁邊的三進院子劉威建設得好,也很用心,是好宅子,自己不住是挺可惜的。但自己原先的打算是將這個院子弄成工坊,三進院子的罩房原先是一排大的倉房,麵積可觀,收拾一下就可以用,這下就是殺雞用牛刀,馮英捏著鼻子認了。
正好劉威介紹過來的製作活字的工匠已經到來,來了兩人,一個叫泥字李辛,一個叫範異,都是從事印刷行業十餘年的漢子,二人已經成家各有一個孩子,馮英要求嚴格,出於保密的原因,就安排他們家住在三進院子的西廂房,這倒是比他們此前住的地方好,四名徒弟就安排在倒座。安排完畢,馮英就把活字印刷的研究交給他們倆。
對於印刷,馮英知道的有鉛字印刷和謄寫印刷,但都隻是知道概念,不知道具體細節。他記得鉛字印刷常用的是鉛活字,字模用鉛製成,但字模用的純鉛還是鉛合金他就不太清楚,對與鉛活字配套用的墨更是不清楚,此外鉛字印刷對紙張有沒有特別的要求他也隻是有概念,順便他也將在史書上看到轉輪排字盤概念也提了出來,這些都交給他們去實踐。雖然不知道細節,但他知道印刷發展的趨勢,這就是先進之處。
對謄寫印刷技術,馮英了解的是:在電腦普及之前,華夏在很長時間使用過的油印技術。雖然印刷效果不好,但也便捷了很多人。謄寫油印前的製版有兩種,一種是手工刻寫蠟紙謄寫版,另一種是中文鉛字打字機蠟紙打字版,手工刻寫蠟紙謄寫版以其操作方便,設備簡單,印刷的成本低廉等原因最為流行。馮英了解這個知識還是在讀一本紅色小說看到革命者刻印報紙,對這種印刷方法一時興起就去研究了一下。這種印刷技術需要的器材主要有鋼針筆,鋼板、墨輥、油印架、油印墨、蠟紙等。手工刻寫蠟紙謄寫油印,謄寫版名稱雖叫“版”,其實隻不過是一張蠟紙。把蠟紙鋪放在鋼板上,用鋼針筆在蠟紙上刻寫或刻畫,由於鋼板上布滿了凸起的網紋,在鋼針筆尖與鋼板網紋的作用下,蠟紙上的蠟質層被劃破,露出蠟紙自身的纖維孔隙,把刻好的蠟紙附著在張緊的網框上,即成了蠟版。印刷時把蠟版放在承印物上,用墨輥在蠟版上往返滾動施墨,在墨輥的擠壓下,油墨透過蠟紙圖文區域的纖維孔隙,傳到承印物上,即完成印刷。
馮英將印刷發展方向提出來,其他技術、細節完善都交給專業匠人李辛、範乙去研究。劉威在旁邊聽著馮英的講述,直接驚為天人,雖然不知道馮英為何篤定研究鉛活字,但對馮英提出的想法很是有興趣,主動就要參與研究。說起來這個研究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出結果,鉛、墨、紙張都耗費不少,幸好馮英現在每個月有些進項,不然都沒有資金支持這些研究,不過資金的日漸窘迫,馮英也在暗暗發愁。
一文錢難倒英雄漢,要擴大掙錢路子,馮英隻得繼續想法子,隻能從能手工製作的東西去想。沒奈何,馮英又上街去逛,看看能有什麼啟發。一路走,一麵看,平江府也是繁榮,一路看花馮英的眼,除了去吃了點東西,什麼啟發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