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宏易俗改姓推漢製
拓跋宏是北魏王朝的第六個皇帝,即魏孝文帝。他是個開明君主,在促進民族融合、互學先進經驗、推動曆史發展方麵做出了很大貢獻,從而推動了北魏王朝政治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鮮卑族同漢族的融合,使鮮卑族進一步漢化。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後,想改變北方舊的風俗,於是下詔禁止臣民穿胡服,但遭到絕大多數人的抵製。北魏皇太子在太廟舉行加冠之禮時,孝文帝召見文武群臣,問他們:“你們希望朕遠追商、周呢?還是想讓朕連漢、晉都比不上呢?”鹹陽王拓跋禧回答說:“群臣們都盼望陛下能超過前王。”孝文帝接著又問道:“那麼應當改變風俗習慣呢?還是因循守舊呢?”拔跋禧再回答:“願意移風易俗,聖政日新。”又問:“隻是願意自身實行呢?還是希望傳之於子孫後代呢?”回答說:“願意傳之於百世萬年。”於是,孝文帝說道:“那麼,朕一旦下令開始實行,你們一定不得有違。”拓跋禧回答:“上令而下從,有誰敢違抗呢?”孝文帝又說:“‘名不正,言不順,則禮樂不能興。’現今朕想要禁止使用鮮卑語,全部改用漢語。年齡在三十歲以上的人,由於習性已久,可以寬容他們不能一下子就改換過來。但是,年齡在三十歲以下的人,凡在朝廷中任職者,不能允許他們仍然還講過去的語言,如果有誰故意不改,就一定要降免其官職。所以,各位應當嚴加自戒。對此,各位王公卿士同意不同意呢?”拓跋禧回答:“無不遵從聖旨。”
孝文帝接著說:“朕曾與李衝談過此事,李衝說:‘四方之人,言語不同,故不知應該以誰的為是;做皇帝的人說的,就是標準。’李衝此話,其罪行應當處死。”孝文帝又指責出巡時留守洛陽的官員們:“昨天,朕望見婦女們還穿著夾領小袖衣服,你們為什麼不遵行朕的詔令呢?”這些官員們都磕頭謝罪不已。孝文帝繼續說道:“如果朕說得不對,你們可以當廷爭辯,為什麼上朝則順從朕旨,退朝後就不聽從呢?”
第二年正月,北魏孝文帝發布詔令,認為:“北方人稱‘土’為‘拓’,稱‘後’為‘跋’。魏朝的祖先是黃帝的後代,以土德而稱帝,所以姓拓跋。土,乃黃中之色,萬物之元,所以應該改姓為‘元’。諸位功臣舊族中凡從代京遷來的,其姓氏有的重複,要一律改變。”於是,開始改拔拔氏為長孫氏、達奚氏為奚氏、乙旃氏為叔孫氏、丘穆陵氏為穆氏、步六孤氏為陸氏、賀賴氏為賀氏、獨孤氏為劉氏、賀樓氏為樓氏、勿忸於氏為於氏、尉遲氏為尉氏,其餘所改姓氏,不可勝數。此後不久,北魏又改變舊有的度量衡製度,改用長尺、大鬥,實行《漢書·律曆誌》的規格製度。8月,北魏在首都洛陽設立國子學、太學和四門小學。12月,拓跋宏在光極堂召見文武百官,賞賜漢人的冠帽、衣服,要他們不要再穿鮮卑服裝。在此以前,北魏人民從未用過錢幣,這年,拓跋宏才下令鑄“太和五鐵”錢。待冶煉設備初步完成以後,拓跋宏下詔:無論是朝廷還是民間,以後的商品交換,一律用錢幣作為流通媒介。
孝文帝拓跋宏的一係列改革,推動了北魏王朝政治和經濟的發展,促進了鮮卑族同漢族的融合,使得鮮卑族進一步漢化。魏孝文帝不囿於民族偏見,敢於承認自己的落後,衝破阻力,接受先進的文化,學習先進的政策製度和統治經驗,改造少數民族中落後的地方,促進了當時以鮮卑為中心的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和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大融合,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積極有益的貢獻。因此,孝文帝不僅是一個目光遠大、氣度恢宏的改革者,也是民族融合的曆史長河中的積極推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