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54年,朝廷削奪吳國會稽郡、豫章郡的文書到達,吳王劉濞就率先起兵,殺死朝廷任命的二千石以下的官員;膠西王、膠東王、川王、濟南王、楚王、趙王也都舉兵叛亂。
七國叛亂的文書到達朝廷,景帝當即任命中尉周亞夫為太尉,統帥三十六位將軍及其部隊,前去迎擊吳、楚叛軍;派遣曲周侯酈寄攻打趙國,派將軍欒布攻打齊境叛軍;景帝又召回竇嬰,任命他為大將軍,讓他率軍駐守滎陽,監督用兵於齊國和趙國境內的漢軍。為平七國之亂,景帝聽取袁盎的建議,斬殺了晁錯。
吳兵向西進攻,但梁兵堅守城池,使得吳兵不敢向西進發,轉而奔向周亞夫的部隊,兩軍在下邑相遇。吳兵急於求戰,但周亞夫堅守不出。吳軍糧絕士卒饑餓,數次挑戰,周亞夫始終不出。漢軍軍營中夜間突然驚亂,自相攻擊,騷亂到了周亞夫的帳幕附近,但周亞夫還是高臥不起,騷亂一會兒又平靜下來了。吳軍攻擊東南陣地,周亞夫下令西北陣地加強戒備。不久,吳、楚的精兵果然攻向西北,但不能攻入。吳、楚的士卒有很多餓死或反叛離散,隻好撤退。2月,周亞夫出動精兵追擊,吳、楚聯軍大敗。吳王劉濞丟下他的軍隊,帶領數千精兵趁夜逃走,楚王劉戊自殺。吳王棄軍逃走後,軍隊就崩潰瓦解了,有些士卒則投降了太尉周亞夫和梁軍。吳王渡過淮河,逃到丹徒縣,士卒有一萬餘人,又收集逃散的士卒,想依附東越自保。漢朝派人以金錢利祿收買東越,東越就騙吳王出來慰勞軍隊,然後派刺客用短矛殺了吳王。吳國太子劉駒逃到閩越。吳、楚叛亂,共三個月,全部平定。其他諸侯見大勢已去,有的投降,有的自殺。七國之亂從吳王起兵,當年就被朝廷平定。
七國之亂是一個重大轉折點,如果七國勝利,中國勢必回到戰國時代的割據局麵,互相吞並,戰爭不休。七國失敗,使西漢王朝順利地通過瓶頸,統一形勢更加堅固。漢景帝劉啟乘機收回各封國的行政權和軍權,在封國掌握大權的不再是“封王”,而是“國相”(封國的宰相),國相由中央政府派遣。中央政府遂成為真正的大一統政府。
吳楚七國之亂僅三個月就被平息,也說明地方造反的勢力根本不足以動搖國本。既然如此,諸侯王為什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一而再,再而三地以卵擊石,犯相同錯誤呢?封建統治者缺乏權力分享意識,不善於將一個權力分解為若幹部分,以強化權力的有效性,始終沒有建立起有關地方與朝廷關係的規則,朝廷與地方總是互相覬覦對方的利益。七國之亂的平定和諸侯王權力的削弱,沉重地打擊了分裂割據勢力,在製度上,基本解決了劉邦實行諸侯王製度時所產生的弊病,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製度。
為社稷霍光廢帝
霍光是驃騎將軍霍去病的異母弟,深得武帝信任。武帝崩,霍光受遺詔輔少主昭帝即位。昭帝年幼,一切軍政決策全出自霍光,昭帝待他如父,權威震服海內。昭帝崩,霍光迎立昌邑王劉賀,因荒淫無道,不久被廢。霍光又迎立武帝曾孫病已即位,是為宣帝。中國曆史上以輔政而得名的人不多,以廢立而得名的就更少了,但是霍光卻是個例外,他雖然輔政多年,參與廢立,但卻始終保持著一個正麵形象。
公元前74年,昭帝死後,朝中許多大臣主張立他的同父異母的哥哥廣陵王劉胥為帝。但是霍光知道劉胥因品行不端,所以漢武帝才不選立他。現在由自己輔政,反而選立一個失德的皇帝,怎麼對得起死去的漢武帝呢?霍光不惜得罪諸多大臣,決定另選立繼承人。他和皇太後商量,迎立漢武帝之孫昌邑王劉賀為帝。劉賀是昌邑王劉哀的兒子,他在封國內一向驕橫跋扈,放蕩不羈。在漢武帝喪期中,劉賀依舊外出巡遊狩獵不止。接到上官皇後頒布的詔書,劉賀就往京城趕。劉賀行至濟陽,派人索求長鳴雞,並在途中購買用竹子合製而成的積竹杖。經過弘農時,劉賀派一名叫作善的大奴用有簾幕遮閉的車運載隨行的美女。劉賀抵達霸上,朝廷派大鴻臚到郊外迎接,侍奉劉賀換乘皇帝乘坐的禦車。劉賀命昌邑國太仆壽成駕車,郎中令龔遂相陪。即將到達廣明、東都門時,龔遂說道:“按照禮儀,奔喪的人看到國都,便應痛哭。前麵就是長安外郭的東門了。”劉賀說:“我咽喉疼痛,不能哭。”來到城門之前,龔遂再次提醒他。劉賀說:“城門與郭門一樣。”將至未央宮東闕,龔遂說:“昌邑國吊喪的帳幕在闕外禦用大道的北邊,帳前有一條南北通道,馬匹走不了幾步,大王應當下車,朝著門闕,麵向西方,伏地痛哭,極盡哀痛之情,方才停止。”劉賀答應道:“好吧。”於是步行上前,依照禮儀哭拜。6月初一,劉賀接受皇帝玉璽,承襲帝位,尊上官皇後為皇太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