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識人用人之術(4)(2 / 2)

公元643年正月,魏征臥病不起,太宗派遣使者去問候,賜給他藥餌,後來又派中郎將李安儼住在魏征家裏,一有動靜立刻報告。17日,魏征去世,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都去奔喪,賜給儀仗和鼓吹,陪葬在昭陵。魏征的妻子說:“魏征一向生活簡樸,現在用一品官的禮儀安葬他,不是死者的願望。”遂全部推辭不接受,隻用布罩在車上,載著棺材安葬。太宗登上禁苑西樓,瞻望哭泣,十分悲哀,親自撰寫碑文,並且親自寫到碑石上。

魏征去世後,太宗非常懷念他。他常對身邊的大臣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曆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麵好鏡子。”唐太宗把魏征看作是了解自己得失的一麵鏡子,這既是對他們君臣關係的生動概括,也是對魏征的公正評價。

密告酷刑苦臣民

自從徐敬業造反之後,武則天懷疑天下的人都想謀害她。為了清楚地了解臣下的情況,武則天大開告密之風,她命令特製四個銅匭,放在朝堂的東、西、南、北四角。公開鼓勵百官上書言事,反映下情以及告密。武則天還親自召見告密之人,並授予不同等級的官職。由此,一些奸詐小人便利用告密而得到了武則天的信任。為了防止唐室舊臣繼續反抗,武則天任用索元禮、周興、來俊臣等酷吏來處理告密事宜,專辦謀反案件。

武則天主宰朝政後,深知自己長期專權,在宮內行為不端,宗室大臣們心存怨恨,便想以大肆誅殺來威懾他們,於是大開告密的渠道。

公元686年3月,太後武則天命令鑄造銅匭。銅匭分四格,東邊的叫“延恩”,進獻賦頌、請求做官的,可以把表疏投進去;南邊的叫“招諫”,議論朝政得失的可以投進去;西邊的叫“申冤”,有冤枉委屈的可以投進去;北邊的叫“通玄”,議論天象災變和軍機秘計的可以投進去。每格上麵各有一孔,表疏從孔裏投進去,隻能進,不能出。有告密的人,官吏不得詢問,都給他們提供驛馬,供應五品官標準的飲食,使他們能去武則天所在的地方。即使是農夫或者打柴的人,都能得到召見,並由客館供給食宿。所說的如果符合旨意,就能被破格授予官職;與事實不符的,也不問罪。於是,四方告密的人蜂擁而起,人們小心翼翼,惟恐哪兒做得不對,被人抓住把柄。

有一個叫索元禮的胡人,通過告密,獲武則天召見,被提升為遊擊將軍,負責審查監獄裏的案件。索元禮性情殘忍,審訊一個人,一定會牽連出幾十人甚至上百人。武則天多次召見,聽信其一麵之辭,多次予以賞賜。尚書都事周興、來俊臣之流見此,紛紛效仿。周興接連升官,做到秋官侍郎,來俊臣升遷到禦史中丞。他們勾結在一起,私下蓄養無賴幾百人,專門從事告密。想誣陷一個人,就讓他們幾處同時告發,內容都一樣。武則天接到告密,就派索元禮等人審訊。他們爭相發明刑訊用的殘酷辦法。有用椽子串連人的手腳,再朝一個方向旋轉,叫做“鳳凰曬翅”;有用東西固定人的腰部,將脖子上的枷向前拉,叫做“驢駒拔橛”;或讓人跪在地上捧枷,在枷上壘瓦,叫做“仙人獻果”;或讓人立在高木台上,從後麵拉住脖子的枷,叫“玉女登梯”;或將人倒吊,在腦袋掛石頭;或用醋灌鼻孔;或用鐵圈套住腦袋,在腦袋與鐵圈之間釘楔子,直到腦袋裂開,腦漿迸流。每次有囚犯來,就先陳列刑具讓他們看。囚犯們看了,都兩腿發抖,冷汗直冒,即使是清白的人,也馬上就認罪了。每次有赦令來,來俊臣總是命令獄卒先殺死重犯,然後宣布赦令。而武則天卻認為他們忠心耿耿,更加寵信。上至文武百官,下至黎民百姓,對他們無不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