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是我國曆史著作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由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主編,劉恕、範祖禹、劉攽分撰,共花了十九年的時間編寫而成。全書分為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前後跨越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宋神宗聽司馬光講讀了該書部分內容之後,認為它“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欣然改書名為《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向來被視為輔佐統治、提供政治智慧的“帝王之學”,是中國自宋代以來曆代皇帝的必學科目,也是今日許多從政者案頭必備的曆史參考書。
為人君而不知《資治通鑒》,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資治通鑒》,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資治通鑒》,則謀身必至於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後。《資治通鑒》流傳至今,雖過千年,仍經久不衰,它為什麼有這麼大的魔力呢?晚清著名思想家龔自珍曾經說過:“欲知大道,必先為史。”一部《資治通鑒》,既包括社會的進退得失之道、政治的興衰治亂之道,又包括個人品德的善惡美醜之道。參照這麵曆史的鏡子,可以練就看破成敗的眼光,養成敏銳的世情嗅覺,讓我們跳出人性的盲點,不再重蹈曆史的覆轍。曆史是最不該被忽視的智力資源。關於今人麵臨的競爭、成敗、取舍、抉擇等生存問題,過去的時空中早就有過相關的案例。破解爾虞我詐的政治權謀,領略對抗性的精英思維,悠悠青史無疑是國人最寶貴的閱曆。但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想要順暢地通讀《資治通鑒》,仍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因為司馬光是按曆史編年的寫法將其撰寫成書的,許多曆史事件被分割成瑣碎的條塊散落在不同的章節中,同時原著又是文言文,更使廣大讀者無法一親其芳澤,領略其神韻。
有鑒於此,我們在忠實於原著的基礎上,以“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為宗旨,從原著瑣碎的敘述中擷取百餘個完整的故事,用白話文予以敘述。然後,再逐一配以生動絢麗的曆史畫麵,用具有當代氣息的新觀念加以審視,從有利於形成讀者大智慧格局的角度加以評論。在評論中,力求能夠使數千年前成功者所運用的智慧、失敗者所提供的教訓一一躍然紙上,力求使我們從浸潤著司馬光十九載心血的《資治通鑒》中聽到、看到那些震撼千古的曆史聲響和畫麵,能夠給讀者朋友以有益的影響和啟迪。
劉燁
2008年秋於北京讀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