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後記(1 / 1)

嚴複論翻譯,曰“信、達、雅”三字,寫曆史亦同。唯有先“信”,方可求“達”;“辭達而已”後,如能得“雅”,方為上品。就史論史,清末難稱美好時期,各種批評、指責也在情理當中,但與亂世紛紜的後幾十年相比,寫史者又難免會有撫今追昔之歎。

時代越走越快,被人忽略的史實也越來越多。曆史的寫作,就是將過去的悲劇再演出一次給人們看。但比照之後德皇與沙皇的命運,清帝退位無論如何都不能算是一出悲劇,若對此感到惋惜,實無必要。事實上,即便載灃學習德國經驗成功,其最終的結果也無非是讓中國走上軍國主義道路,最後與日本或俄國決一死戰,如果可能的話,或許與歐美也難免一戰。如果真是這樣,皇族能不能在之後的戰爭中幸存下來,這恐怕就是個未知數了。

一戰失敗後,德皇威廉二世被迫流亡,老死荷蘭他鄉;俄國革命後,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被槍殺。與之相比,隆裕太後與攝政王載灃的退位決定堪稱英明,至少在之後幾十年時間裏,愛新覺羅皇族過上了安逸和平的生活,即便是小皇帝溥儀,在他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之後(偽滿洲國),仍舊得到了新中國的寬恕並得以善終,這不能不說是當年和平退位的一種回報。當然,作為一個整體而言,旗人在清末及民國後的遭遇令人同情,這同樣是曆史的事實。

大體上說,清末“驅除韃虜”的民族主義仍是一種尋找替罪羊的思維模式,革命黨對清廷的痛恨無非是因為其列強的欺淩下無能為力甚至於喪權辱國,革命的心態也無非是“你不行,我來”。但基層的革命黨人及會黨分子未必理解這種思維。他們更願意接受一些如“八月十五殺韃子”之類的簡單粗暴的思維,由此也在辛亥風暴中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悲劇。更糟糕的是,在之後的北洋乃至國民黨執政時期,“你不行,我來”的革命正當性並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體現,在列強的欺淩特別是日本的全麵入侵下,新的統治者並沒有表現得比清廷更加出色,中國的老百姓也由此陷入了更加深重的災難之中。

曆史的發展說白了就是歲月的結果,一味地指責古人,於曆史不免偏激片麵,對現實來說也是於事無補。畢竟,是人就會犯錯誤,不帶一點個人私欲的人,過去不存在,現在乃至將來都不存在。既然後人也做不到,又何必苛責於古人呢。在100年前那種困難多變的局勢下,換其他人到那個位置上去,也未必比前人做得更好。所以,筆者認為,寫曆史、讀曆史,多設身處地為古人著想,多用恕道,才能理解並接近曆史的真相,而在這一思辨的過程中,民眾如能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社會也將變得更加的理性。

最後,筆者希望借此機會說明一下本人筆名的來曆。很多讀者或網友常以為“金滿樓”一定是滿族(一則有個“滿”字,二則民國後愛新覺羅氏多改為“金”姓),實則不然。本人原姓“金”,據家譜所載係源於漢武帝時期的匈奴人金日磾,年代久遠也無從考證,姑妄聽之;不過,明朝永樂年間的文淵閣大學士金幼孜係我族先祖,倒是真實可考。總之與愛新覺羅之“金”姓乃風牛馬不相及。至於“滿樓”二字,取自“山雨欲來風滿樓”,與滿人、滿族毫無瓜葛,隻因本書主要圍繞清末旗人寫作,特此說明,幸勿誤會。

金滿樓

定稿於201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