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包衣”外,旗人社會中還有一類邊緣群體,即“戶下人”。戶下人通常指八旗宗室或官員的家中奴婢、莊田的莊丁或差丁,他們不屬於旗籍而附屬於主人名下。這類群體的來源,有些是入關前被擄掠而來的漢人,有些是買賣而來的人口,另一部分是入關後因土地被圈占而投充而來的莊丁等。
從管理上說,每一旗下設立一名都統(滿語稱“固山額真”,從一品),兩名副都統,正副參領(滿語稱“甲喇額真”)各5人。都統衙門設在京師,滿蒙漢八旗共設24處。各省的駐防八旗,凡兵員2000名以上的設立將軍衙門,共13處,以滿洲王公或親信大臣兼任(從一品)。八旗中的中級將官為參領(正三品,駐防八旗中則稱協領),位在副都統之下,佐領之上,每旗下設5名。駐防八旗除設協領之外,另設獨立的城守尉(正三品),其兵員大多在數百人,以負責重要府州防衛(全國共16處)。
參領以下的佐領(正四品),滿語稱之為“牛錄額真”或“牛錄章京”,這是八旗中最重要的基層官員。旗人的一切事務包括出征、糧餉、戶口、田宅、兵籍、訴訟乃至選秀等均由佐領辦理。其戰時為領兵官,平時為行政官,有點類似於“大家長”的角色。佐領在各旗中的人數不等,少則七八十人,多則九十多人,其職位多世襲。佐領以下,還設有領催、驍騎校等職,以協助佐領管理旗內事務。
作為軍事單位,八旗的主體成員為兵丁,其中包括馬甲(即騎兵,又稱驍騎)、步甲(步兵)及養育兵等。需特別指出的是,並非所有男性旗人都能披甲當兵,要想吃上這碗飯,尚需長期訓練並經過嚴格的考選。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清末八旗兵丁約占成年男丁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換言之,旗兵比例隻有總人數的二十分之一(因兵額基本不變,其比例隨著旗內人口的增加而不斷下降)。但是,這些人並不是旗人的全部,除了軍官和兵丁之外,眾多的家屬、匠役及行政機構也是八旗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朝坐穩江山後,八旗主要分為兩類,一為京師八旗,一為駐防八旗。京戲《梅隴鎮》中,風流天子正德皇帝有句台詞,“北京是大圈圈套著小圈圈,小圈圈套著黃圈圈”,等到清軍進入京城後,原住在內城的漢民均被強令遷至南邊的外城,騰出來的房屋分給了八旗官兵及其家屬。清初至中期,京師八旗兵力約10萬,按駐守範圍分別為:正黃旗駐德勝門內一帶,鑲黃旗駐安定門內一帶,正白旗駐東直門內一帶,正紅旗駐西直門內一帶,鑲白旗駐朝陽門內一帶,鑲紅旗駐阜成門內一帶,正藍旗駐崇文門內一帶,鑲藍旗駐宣武門內一帶。大體而言,兩黃旗駐紮內城北部,兩藍旗駐紮內城南部,兩白旗、兩紅旗則位於東、西兩廂。各旗的駐防區內,滿洲八旗駐地靠近皇城,蒙古八旗中間,漢軍旗居於外側。在這樣一個布局下,北京內城實際變成了一座層層設防的大兵營。
從兵種上說,京師八旗設有前鋒、護軍、親軍、步軍、火器五營,康熙、乾隆年間又增設了健銳營、相撲營、虎槍營等特種兵部隊。就基本職能而言,前鋒營擔任出征任務;護軍營擔任扈從護衛任務;親軍營是皇帝親率,由領侍衛內大臣總管;步軍營負責京師防守與治安;火器營是配備有鳥槍等火器的特殊軍隊。從人數上說,90%的駐京八旗均在內城,隻有外三營(即圓明園護軍營、外火器營和健銳營)在頤和園及園寢等處。據統計,清末駐京八旗人數約在13萬人左右,如果把“包衣”也算進去,大概有15萬人。
駐防八旗通常在10萬人左右,其主要為滿洲八旗及蒙古八旗組成(隻有東三省和廣州、福州有漢軍八旗),其中盛京、西安、荊州三地八旗人數超過5000人,分別為7000、6500、5700人。根據其駐地的重要性,駐防八旗又分為畿輔、東北、西北和其他地區。按《大清會典》,畿輔八旗主要駐紮在京師周圍的直隸地區,有25支駐防部隊,編為54佐領,共14238人,其中最大的一支為察哈爾都統管轄的蒙古八旗(120佐領,共10800人),其次為駐密雲(2100人)及駐木蘭圍場(1000人,由熱河都統統轄)的滿洲八旗。另外,兩處皇陵(東陵、西陵)由1460人的旗兵護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