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道士下山(1 / 2)

1991年。

夏。

“真懷疑,天是不是漏了,不然這麼大的雨,為什麼會下個不停。”

“我們這還算好的,孩子他姨家的房子看到這麼大的洪水,直接自己長腳跑得沒影了都。現在都是政府安排的住到高一點兒的地方去了。”

“比起他們我們是強一點兒,起碼我們隻是顆粒無收,房子還沒被淹著。”

大暴雨從5月開始一直不停的下到8月。中國中原的南部地區淮河流域發生了特大的洪澇災害,田地村莊都是積水,有的堤壩經受不住考驗,被洪水直接擊破,瞬間全村積水達到3米多深,別說財物,自己能從屋子裏麵遊出來就很不錯了。但,與此同時,中原的北部地區卻發生了旱澇災害,田地種的秋苗都幹枯而死,以至於劃根火柴都能引燃。總之整個中原地區,無論哪裏都是顆粒無收,好吧,對於南部地區來說,玉米什麼的根本就無法播種,就不說收獲了。

崔村是一個位於中原南北地區中間的村子,你可能會覺得,那多好,也不旱,也不澇。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事實就是:時而暴雨,時而幹旱。不下暴雨不幹旱的時候,就發生了蟲災。往年種植棉花,都是打藥來防治蟲子,今年直接全家上陣,在花骨朵上摘一條一條的大蟲子。

連綿不斷的大雨還造成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田地之間的積水以及潰壩的河水合起夥來,把很多田地之中的墳墓全部衝毀,所以崔村西邊的河裏急速且漲過河岸的洪水除了把魚衝到岸上之外還總是會飄過來很多棺材板和人骨頭等,有的甚至被經過橋之後回流的洪水衝到村子的路上和田邊,看起來甚是嚇人。

報紙和電話都不發達的1991年,南方地區的人隻是聽說北方沒有暴雨,沒有家的就想著反正家都沒有了,走到北方興許還有吃的。北方地區的人們看到有大批的軍隊被不停的送到南方,大家都知道那是去抗洪搶險的,雖然沒有糧食可是至少還有一個家徒四壁的“家”。

南方地區有一個山,山上有一個廟,廟裏和尚沒有,倒是有一個道士,平時也就是自給自足,偶爾還給周圍的村民送些自己種的蔬菜,大雨來了,一天一天的寺廟裏麵住的人越來越多,大雨還在下,一天一天的寺廟裏麵的人走的越來越多。

是時候了,自己也要下山去了。因為山上沒吃的了啊。

他跟著幾個人一起,準備去往北方地區,聽說那裏有吃的。

一路走來,暴雨確實越來越小,洪災也確實越來越輕,給了這些“北漂”的人很多信心。

他們乞討著來到了崔村。

正午十分,家家戶戶都做起飯來,其他人都去找村子裏看起來富裕的家庭,因為那樣被施舍的可能性就大很多。這個道士和往常一樣並不這樣做。他從村西慢慢的走著,一直走到村西,然後再走回來,回來的時候也是仔細的觀察著這個村莊和兩邊的家庭。

最終他決定,去村子西邊的第一家。

他所要去的崔村“1號”,是一個看起來普普通通的家庭,坐北朝南的房子,和左鄰右舍一樣是“青磚綠瓦”,之所以加引號是因為這裏的房屋並非真的青磚和綠瓦,他們的“青磚”隻是自己用本地的泥土做胚成型,然後燒製的土磚,因為燒製磚瓦的窯洞裏麵爐火的溫度達不到標準,所以才會呈現青色。而“綠瓦”和“青磚”差不多,都隻是自己做的達不到火候的建材。道士走上前去,很快便來到這座房子的大門前,門前幹淨利落,不放一物。抬頭看去,一門分兩半,左右各半邊。門上麵還依稀可見左右兩個威武的門神,結實的木門上麵兩個純鐵門鼻磨得光亮,左邊的門鼻上麵還有一個長橢圓形的門搭,道士見狀,伸手輕輕抬起門搭,然後拿著門搭便敲起了門。

“誰啊?等一下。”裏麵有一個少年的聲音響起,回應道。

道士也不回應,就站在門外安心的靜待。

等了沒多久,聽到裏麵,一個婦人說:“你去開門看看是誰?讓他進來說話吧。”

立時就聽到一個少年跑路的聲音,走路聲“噔噔噔”的鏗鏘有力,朝氣蓬發。道士嘴角勾勒出一道很滿意的微笑。

道士走進這家的庭院,院子右邊簡陋的一個牛棚,之所以說是牛棚,是因為道士看到一頭肥壯的老黃牛,看他的牛齡至少要有5年,之所以先說這頭牛,是因為道士剛走進院子,就感覺有一雙眼睛在看他,沒錯,就是這頭牛。道士順著感覺看去,對視一眼,牛便安靜的扭頭吃草去了。剛進門就被牛吸引了,以至於忽視了身邊的一棵香椿樹,上麵葉子散發著青翠的香氣。抬眼望去,堂屋的門前架了兩米左右寬的架子,上麵的葡萄已經被采摘完了,不過想必炎熱的太陽下,剩下茂盛的葉子可以帶來些許清涼。真是好一個布局,看得出來房子的主人生活十分用心。道士更滿意自己的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