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飾之中華美
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設計係 楚豔
中國素有“衣冠禮儀之邦”的美譽,中國的服飾藝術是中國最有民族性、地域性、人文性及審美性的日常文明,也是中國深厚人文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幾千年的服飾文化曆史悠久、不同朝代都有獨特的服裝風格;中國又是一個民族眾多的國家,各個民族的服飾文化獨具特色,但在全球化的今天,有幾千年服飾文化的中國卻僅僅成為服裝加工製造的大國,而不是服飾品牌和創意設計強國;相比較我們周邊的韓國、日本、印度等國家都保留著自己引以為傲的絢爛多姿的民族服飾,而當下的國人,每到重要節日和場合,卻總是尷尬於沒有合適的服裝能展現本民族的文化屬性,這不僅僅是經濟問題、科技問題、更是深層次的社會文化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和探討。
隨著政府的扶持和主流媒體以及諸多學者對中國傳統文化不懈的研究和推廣,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關注傳統文化、並提出“漢服”、“國服”“華服”等各種說法,其實都是希望在服飾方麵展現中國精神。中國服飾到底該如何傳承和創新?今天的國人應該身著什麼樣的“華服”方能找到本民族的歸屬感?
中國著名的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經說過:“藝術的能事不僅見於知所取,尤其見於知所舍”。我們在繼承服裝傳統的時候同樣存在取與舍的問題,要取傳統美學的精神韻味而舍一成不變的傳統形式,進而達到“如鹽之於水,存其鹹味而無其蹤跡”的境界。傳統的問題不是要不要繼承的問題,它實際是存在那裏,逃脫是不可能的,我們爭論的隻是對它的理解。中國服裝傳統的一個核心成分是它的審美價值觀,是它追求高於形的精神的一種審美理想。姚餘棟先生在他的新書中提出的用“梅花與牡丹”來表達中國文化氣質這一觀點,也精準概括了中國傳統服飾的文化氣質、審美理念。幾千年中國服飾,無論是褒衣博帶、深衣襦裙、還是立領盤扣、素衫禪衣,這些具象的服裝造型、紋飾圖案都僅是傳統服飾的形式,而真正讓這些形式千變萬化的是這些表麵形式背後的中國文化精神,既有如牡丹般雍容大氣,又有如梅花般的淩霜傲雪。假如今天我們不再能較深刻地理解這種既包容開放又堅韌不拔的理想,而隻是簡單地模仿傳統服飾的一些表麵式樣,這種“繼承傳統”是很可怕的。
當前中國服裝的流行仍處在追隨西方的總趨勢下,雖然中國文化複興的意識已然覺醒,但對自己的傳統西方的時尚仍會簡單的搬用,模仿還普遍存在,而我們現在要做的是冷靜地審視自己,審視自己的文化,審視自己和別人的差異,從而喚醒中國人集體民族意識的覺醒並確立民族自信心。從自覺和自信出發來發揚民族服飾風格,才是中國民眾服飾審美取向上較為成熟的表現。
未來,中國服飾所向世人展現的中華美,絕不是能夠概括成獨立的、絕對的唯一之美,因為那樣的美似乎帶有終極的、也就是完成的、靜態的意味。按照中國的哲學觀念,富有生命力的並不是陰和陽的融合,而是它們在對立統一之中所產生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我們也可以將梅花與牡丹兩種服飾美學精神看成陰陽兩極,它們之間的交融和影響是一方麵保留自身的特點,同時又不斷刺激啟發和豐富對方的過程。這樣的過程似乎比“融合”提供更多的創造性的機會。回顧中國服裝幾千年的曆史變遷中,傳承、交流、影響、創新一直在不斷上演,漢唐的大氣磅礴、雍容華貴與宋明的簡約優雅、溫潤端正都同樣能夠表現中華民族的最高級的審美精神,至今也沒有形成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而當下的中國服飾美仍舊需要保持既有牡丹又有梅花的差異,而這種差異比最終趨於無差異的“融合”狀態,要更現實,也更有意趣。
中國居住文化淺談
中信地產副總經理 林竹
中國傳統居住文化源遠流長,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或者反過來說,中國傳統居住建築是表達中國獨特文化魅力的特有方式之一。蘇東坡在著名的《於潛僧綠筠軒》中寫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把中國人對居住文化境界的追求表達得淋漓盡致。
中國傳統居住文化以大中華文化為主體,在特定的地域、民族、氣候、製度以及宗教等不同因素影響下演變而成,具有豐富的差異性,但總體而言,“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及審美觀念貫穿東西南北,是指導中國傳統居住建築發展的基本原則,遵法自然、合於天地,幾近成了人們的自覺的審美意識。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諧如一,成為中國傳統居住文化內在追求的一個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