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商店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商家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去,也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他們總是變著戲法地進行各種各樣的“促銷”。但是對於消費者來講,這真的就是一種對自己的優惠嗎?事實證明:商家沒有如此偉大,他們推出的各種各樣的“利民”政策,實質上卻可能是給消費者挖的消費陷阱。
促銷的背後是溫柔的一刀“樓主買房了,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四個大號,每個20多平方米。
開發商還送了300平方米的陽台和100多平方米的地下室,樓盤在市中心,坐火車隻要5、6個小時。樓主歡迎大家來暖房,記得提前三天買火車票……”這是一段時下流行的彩鈴,它用形象、諷刺的語調告訴了消費者樓市促銷背後隱藏的秘密。
對於房地產行業來講,7、8月份屬於銷售淡季,所以開發商們為了在淡季的時候能夠讓購房者自掏腰包,往往會推出花樣繁多的促銷手段來轉變銷售形勢。其真實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刺激消費者消費。因此,很多業內人士提醒消費者:在購房的時候,千萬不要被表麵的促銷帶來的實惠蒙蔽了雙眼。
北京某房地產公司總經理就曾以專業人士的角度談到,按照他們房地產行業的慣例,房價的折扣停留在95折以上的時候,隻能稱之為優惠而不能說是在進行打折。樓市中真正的打折,是在95折以下的時候。所以,如果某個開發商僅僅給你開出5個點的優惠,那你基本上可以判定他根本就沒有降價的誠意。
某房產經紀公司的策劃總監曾透露:消費者看樓盤是不是真降價了,首先需要考察的是開發商提供的樓盤是幾期。如果是新開的樓盤,按照樓市的慣例,開發商是很有可能給出比較大的優惠的,但如果樓盤是項目的二期或者三期,那一般來講優惠就不會特別大。因為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開發商在新樓盤開盤的時候首先需要考慮第一期購房者的情緒,如果第一期房就賣不好的話,那麼第二、第三期的房子就很難順利實現銷售上的突破。
我們從房地產促銷的實例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在商品的買賣過程中,商家在采取促銷手段的背後很可能會給消費者溫柔的一刀。這是一種普遍的經濟現象,不僅存在於房地產行業中,還存在於其他的商品經濟中。
隨著經濟的發展,商家們為了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並最大限度地獲得利潤,他們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手段,促銷就是其中一種。不僅僅在房地產行業,在食品行業、日用品行業、服務行業、教育行業等等中都出現了促銷這種現象。雖然明知道在這種促銷的背後贏利最多的還是商家,可是消費者們還總是屢屢“上當”。所以,很多商家采用促銷處理產品也總是屢試不爽。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如果仔細觀察我們就會注意到:一到諸如春節之類的節日的時候,很多的廠家都會舉行大量的促銷活動。大部分廠家之所以會選擇在這個特殊的時間裏進行促銷,這裏麵大有貓膩。當然,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為了刺激經銷商消化庫存,盡可能地增加銷量。
俗話說“天上不可能掉餡餅”,但是廠家在進行促銷的時候,的確有時會采取對商品進行降價處理的可能,而在其他時間,商家還會用定時限購的方式,或贈送小禮品等方式,但他們最終的目的都是盈利。換句話說,就算是商家采取了看起來是虧本的方式在促銷,本質上他們也是盈利的,而且在他們贏利的同時還可能會給消費者來上那麼“溫柔的一刀”。至於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就需要動用一些經濟學的知識了。
用經濟學觀點來看,企業進行促銷的真正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增加銷量,而在於與消費者溝通,讓消費者在無形當中放棄自己的選擇權,聽從商家的建議或安排,去購買商家事先布置好的商品和服務。
經濟在發展,人類在進步。伴著企業競爭的加劇和產品門類的增多,處於買方市場上的廣大消費者對於商品的要求就會更高,並且挑選餘地也更大,因此企業要想發展起來,它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尤其重要。而仔細分析起來,企業與消費者進行溝通的方式隻有買與賣。那這就說明了企業更需要加強促銷,通過利用各種促銷方式來使廣大消費者和用戶加深對自己產品的認識,進而促使能讓自己盈利的消費者願意花錢來購買自己的產品。
用經濟術語來說就是促銷目標中可以有銷售目標,但銷售目標並不是促銷指標的全部。以麥當勞為例,它的促銷目標一直未變,從一開始興起就一直沿用至今。他們對每次活動有如下規定:1.把握住客戶,增加新客戶和老客戶的到店率。2.爭取到店顧客的每次消費額都有所增加。3.把握商圈,增進社會關係。從這3點我們可以看出,企業促銷的目標要根據企業本身生產產品的多樣性,增加銷售量,但是這隻是諸多促銷目的中的一個而已。
再比如,每年的情人節時各個商家都會抓住這個時機對情侶們展開促銷大戰。很多商家不惜采取表麵上看來會虧本的方式吸引顧客前來。
雖然少數商家是為了增加銷量這種比較直接的目的以外,大多數的商家圖的是一種公關效應,也就是提升自己的知名度。
安莉芳集團就是這樣。該公司通過節前的走訪調查,在情人節未到來之前就提出了情人節促銷的目標:提升安莉芳內衣的品牌知名度、美譽度;為品牌注入新的元素,增強品牌活力;促進終端銷售。有了這層促銷目標之後,他們的促銷活動就采用了互動的形式,活動名稱為“與安莉芳共赴香港魅力之旅”。“時尚魅力”這本是安莉芳內衣的品牌核心要素,也是每個女性渴望擁有的美麗要素,將它作為這次促銷活動的廣告語,僅從眼球上來講就已經聚集了千萬女性的目光。而香港作為時尚之都,更是體現魅力的首選之地,所以這次活動選取了這個場所能從眾多的促銷活動中輕易脫穎而出。再者,就旅行來說它不僅是看風景、更是一次人生的浪漫旅程,能最大限度地表達出“魅力的呼喚”。而且為了配合此次活動,安莉芳公司還采用終端促銷加網絡與媒體新聞雙向傳播的模式,尤其注意對活動細節的安排。比如,設置了如夢如幻的維多利亞港、旋轉木馬愛情宣言等幾個主要活動細節進行營造浪漫氣氛的宣傳。通過采取這種促銷方式,安莉芳內衣的目的是借助促銷進行自我品牌的精心包裝,並使包裝最大限度地與期望的品牌印象產生關聯,讓消費者建立深刻的品牌聯想。更直接的目的就是要讓消費者一看到產品,不自覺地就產生出浪漫、高貴的心理感受,從而實現企業的品牌價值。而實踐證明,此次促銷活動不僅擴大了品牌知名度,而且直接帶動了終端銷售數量。
所以,從本質上來看,促銷作為一種手段是麵向顧客、公眾或者渠道的說服和溝通,是一種消費引導。很多消費者在選擇商品的時候很容易就會陷入商家事先布置好的促銷陷阱,從而看不到其他未作促銷的產品,進而被某個品牌的產品“綁架”而成為它們忠實的“擁護者”。這樣一來消費者在購物時的自主權和分辨能力就等於在無形當中被那些搞促銷的商家們給剝奪和迷惑了。
打折隻是一場風花雪月的夢如今商品打折已成為商家招攬顧客頻繁使用的一種手段,因為打折所能給商家帶來的經濟效益已經開始在整個商業係統內迅速蔓延並擴大,可以說隻要是在可以進行商品買賣的地方,人們總是會看見各種各樣的商店的門口貼著諸如“五折優惠”、“一折狂甩”、“跳樓價”、“清倉甩賣,一件不留”等字樣,在商家爭相打折的同時,消費者是否真的能夠得到相應的實惠呢?我們不妨一起來探討一下。
所謂的打折,其實真正分析起來得到更多實惠的往往不是消費者,而是商家。因為打折不等於讓利。換句話說,商品雖然提出了打折的口號,但是所謂的價格還不是商家擬定的?無論如何,消費者都是被動地在買商家的商品。隻是商家所采取的蒙蔽消費者的方法,能夠讓消費者自己覺得得到了實惠,那麼商家的目的就能達到。因此,商家打折的實質是用更容易讓消費者相信自己賺便宜的方法賺取消費者的錢財。
很多商場總是在找準一切機會采取打折這種促銷手段。例如:假借周年店慶的名義,以及各種名目繁多的節假日等來作為“答謝新老客戶”的最佳時機。在這些特殊的日子裏,各大商場通常都掛滿了“全場商品一律×折”、“滿×××送××”的口號。其實,如果你注意觀察就會發現這其中的一點小貓膩:原本僅有一天的“店慶”,卻會被他們利用起來炒作幾周甚至一兩個月。而路邊上那些規模小的商店也是如此,他們的門口天天都掛著“最後一天大甩賣”、“緊急拆遷、瘋狂甩賣”等字樣,但這最後一天也不知道到底哪天才是真正的最後期限。
消費者被動地置身於那些讓人眼花繚亂的打折海報中,被動地接受著“這很實惠”的信息,繼而他們就失去了理智,占便宜的衝動就會促成了他們購買行為。當然,這一切自然都是商家給消費者下的套。你買了,他賺取利潤的目的就達到了,所謂的打折不過是商家為消費者編織的一個美麗的夢罷了。
每年12月份中旬,麵對聖誕節和元旦雙節的來臨,商家們總是能變著戲法地讓消費者們置身於眾多的打折信息中,讓人想躲也躲不了。曾經有一位聰明的女士為了了解商家打折信息背後的貓膩,某段時間經常會跟好友們利用午休的時間逛街踩點。經過幾個星期的實地“考察”,她對市內幾大商場打折活動的實質已經了然於胸,一些商家在打折過程中玩的一些“小把戲”自然也就難逃她的法眼。例如,她經過仔細觀察發現有許多店借著節日打折的名義,促銷的都是一些過季的服裝。也就是說商家所謂的打折並不是當季的衣服,他們拿出的都是一些庫存,新貨早被別有用心地“藏”好了。有一次,該女士在某商場的一家韓國店內看上了一條一千多元的毛領外套,細心的她發現該品牌的這項服裝在上周還是不打折而這周就開始進行打折促銷。高興之餘,她趕緊約了好友下了班就去買,結果晚上去的時候失望地發現兩天前自己才看到剛上的貨,如今已經一件都沒有了。商家給出的解釋似乎不容置疑:“貨太搶手,賣完了。”然而,等打折促銷的活動一結束,該女士再去逛該商場時,她又在那家店內看到了自己看上卻被宣稱“貨太搶手,已經賣完了”的這件外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