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倪家老九“非池中物”(1)(1 / 2)

1.家庭與出身

清朝末年,江蘇省吳江縣擁有“十八市鄉”的美譽,所謂“市”,其實是“鎮”。吳江縣裏有幾個大鎮,最突出的是兩“澤”兩“裏”。兩“澤”,指的是震澤鎮和盛澤鎮,盛產絲綢。盛澤鎮還有“小上海”之名。兩“裏”,指的是同裏鎮和黎裏鎮,“盛產”人才和官員。同裏鎮出了南社巨子陳去病,前清高官、“退思園”的主人任畹香;黎裏鎮則出了清乾隆年間的工部尚書周元理(皇帝賜周府以禦書“福”字,所以鎮上的人都稱周家為“周賜福”),著名詩人柳亞子(柳亞子的祖居並不在此,他是賃居周賜福的部分房屋)。

一條蜿蜒的東西向的小河將黎裏鎮分為“上岸”和“下岸”。周家、柳家都在上岸。和柳亞子比鄰而居的,有一戶姓倪的人家。本書的主人公倪徵,就出生在這裏。

倪徵的性格平和寧靜,他的獨生女兒倪乃先在解釋乃父性格形成的原因時,這樣說:“這固然與他出身書香門第有關,也與他的出身地有關。”

黎裏鎮不是個工商業發達的地方,卻是個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小鎮,它偏僻,少受外界紛繁塵世的侵擾,因而山水寧靜,民風純樸。蘇州本就是個吳儂軟語的柔綿之地,靜臥在寧靜之中的黎裏鎮也更加沒有爭鬥喧鬧之氣。那裏的人大多說話輕柔,步伐緩慢。從這個角度說,倪徵的性格是浸染著地域之風的。

第一章倪家老九“非池中物”倪徵的父親叫倪壽康,號迪民。晚清時參加科舉考試,中過秀才。後眼見清廷政治腐敗,國家內患外侮交加,便與弟弟壽齡放棄科舉之道,閉門研讀新學。倪徵回憶說:“父親喜歡讀書,不事生產。”受孫中山思想影響,壽康欲東渡日本留學,但未去成,就在家裏和他的姐姐王倪壽芝一起辦了學堂(即黎裏女校前身)。壽康注重對孩子的教育,無論家境如何拮據,他都省吃儉用供孩子讀書。在他晚年因積勞而病不久於人世時,他還不忘囑咐家人:“今後子孫無論如何困難,對小輩攻讀不可廢去,目下列強虎視眈眈,世亂年荒,汝等當好自為之。”他的所有孩子中,除了二女兒早殤外,個個都受過良好教育。

倪徵的母親張蘭芬出身於書香門第,耳濡目染,粗通文墨。她本是離黎裏鎮不遠的馬鞍壩人,嫁入倪家後,辛勤操持家務,數十年如一日,又心地善良,連對傭人都從不大聲嗬斥,深得鄰裏誇讚。她雖說隻是家庭主婦,但因自身受過一些教育,又受丈夫影響,正直而深明大義。抗戰初期,她隨兒子倪徵住在上海愚園路愚園坊。當時,倪徵的四哥倪徵時在日本洋行工作,一次前往探視母親,張蘭芬就指著他說:“目下日寇猖狂,舉國共憤,你還在為鬼子效勞。隻要來去光明,就是做販夫走卒也要好得多啊。”徵時聞之,不覺汗顏,隨後辭職。

倪家合家歡

母親身上帶有的剛烈性格對子女多有影響,她的女兒、倪徵的四姐徵璵,肄業於聖瑪利亞女校。在學校時,她不屑於富家千金小姐鄙視的眼光,學習刻苦,成績相當好。後返鄉執教,但因懷才不遇,心情頗為鬱悶。抗戰爆發後,她隨哥嫂避於安吉山村。一天外出散步時,遭遇幾個出言不遜的國民黨士兵,她激憤之下怒加斥責:“你們聽到敵人即望風而逃,欺侮老百姓是拿手好戲。”士兵們惱羞成怒,竟對一個手無寸鐵的弱女子開槍。徵璵就這樣死於非命。

倪徵一生努力向學而恥於為官,又崇正義、重大節,與受其父母影響有關。抗戰中,他不為汪偽所誘,毅然拋家別子,曆經重重險境,遠走大後方,就是一個例子。

倪家是個大家庭,倪氏夫婦育有9個孩子,倪徵於1906年出生,是老幺,上有四個哥哥,四個姐姐。全家人的生活主要依靠祖上傳下的不到200畝田地以及在黎裏鎮和平望鎮兩地的幾處店麵租金維持。倪徵3歲時,因戰事連連,加上一場意外的大火焚毀了所有房屋,家道從此衰落,便隨父母兄姐遷往距黎裏鎮12裏的平望鎮去了。

平望鎮的南麵是浙江,北麵是蘇州,它不同於黎裏鎮,是個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各地往來客商,川流不息。太平天國時期,它還是軍事重鎮。倪家遷來平望之初,在鎮南姚家賃屋而居,後住到鎮河西街、倪徵祖母娘家的空房子裏。這裏的房屋多,場地寬闊,院子裏又種有果樹、榆樹,牆上有爬山虎、薔薇花。倪徵就在這裏,度過了他自由自在的童年時光。

幼時的倪徵(左)和四哥倪徵時倪徵的大哥徵暘,畢業於清華學校,學的是氣象專業。其二哥徵昕,性格也很內向,平時話很少,但特別好學,通四國文字。他在上海民立中學肄業後,本欲繼續深造,後在父親去世後,主動幫母親分擔家庭,到上海郵政局工作。三哥徵暉畢業於南洋大學(即現在的交通大學)。倪徵與四哥徵時同在澄衷學堂就讀。

2.少小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