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無價的,健康就是福,所以送禮不妨從健康出發。煙酒糖茶糕點水果,這類的禮物一般少有人送了,一是送者會自覺拿不出手,二是收者更不稀罕。因此,這種禮物多是要被擋在門外的。雖說是當官兒不打送禮的,但老板更不願因這些尋常物品損了自己的清白。前幾年社會上掀起了一股送補品的時潮,王八人參都大補,而老板日理萬機難免精神不振,送些補品,無異於送去了一份健康。
5.送禮送到人“心坎”
送禮有講究,很多人辦事,“禮”送了,可沒送到“心坎”,結果是事沒辦成,禮也丟了,竹籃打水一場空。
有人調查後指出,日本人辦事在送禮方麵是想得最周到的。特別是在交際中,小禮品是必備的,而且根據不同人的喜好,設計得非常精巧,可謂人見人愛,很容易讓人愛禮及人。不難想像,很多歐美人,拿到此類禮品都愛不釋手,不由得說一句“itswonderful!”(太好了!)
小禮物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而精明的日本人此舉之所以成功,在於他們既聰明又精明,摸透了外國人的心理,又運用了自己的策略:一是他們了解了外國人的喜好而投其所好,以博得別人的好感;二是他們采取了令人可以接受的禮品,因為他們深知歐美法規嚴格,送大禮物反而容易惹火燒身,而小禮物絕沒有受賄行賄之嫌;第三,他們又很執著於本國的文化和禮節。這樣他們隻需用“小”禮物就徹底“溫暖”了人心。
可見,禮品雖小,人家功夫到了家,你不能不佩服。
如今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利”和“禮”更是連在一起的,往往是“利”“禮”相關,先“禮”後“利”,有禮才有利,這已經成了交際的潛規則。在這方麵,道理不難懂,難就難在操作上,你送禮的功夫是否像日本人一樣到家,不顯山露水,卻能夠打動人心送到人的心窩窩裏呢?
送禮其實已成了一種藝術和技巧,從時間、地點一直到選擇禮品,都是一件很費人心思的事情。很多人在電腦裏有專門的儲存,對一些主要單位、主要關係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愛好、生日日期都有記錄,逢年過節,或者什麼合適的日子,總有例行或專門的送禮行為,以此鞏固和發展自己的關係網,確立和提高自己。
人們都講禮尚往來,本屬人之常情,問題是你是否送禮送到了點子上,這不僅要合別人的需要,而且要合別人的喜好、興趣和審美觀點。合適、合時、合地又合乎人情、合乎道理,這就不容易了。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其效果往往是你意想不到的。
為把禮物送到人“心坎”,就要慎重對待禮物的輕重,一般以對方能夠愉快接受為尺度。
一般講,禮物太輕,意義不大,很容易讓人誤解為瞧不起他,尤其是對關係不算親密的人,更是如此。但是,禮物太貴重,又會使接受禮物的人有受賄之嫌,特別是對上級、同事,更應注意。除了某些愛占便宜的人外,一般人就很可能婉言謝絕,或即使收下,也會付錢,要不就日後必定設法還禮,這樣豈不是強迫人家消費嗎?如果受禮人家中不甚寬裕,無異於給人出難題。如果對方拒收,你錢已花出,留又無用,便徒生許多煩惱,何苦呢?因此,禮物的輕重選擇以對方能夠愉快接受為尺度,爭取做到少花錢多辦事,多花錢辦好事。
禮物是感情的載體,任何禮物都表示送禮人的特有心意,或酬謝、或祝賀、或孝敬、或憐愛、或愛情等等。所以,你選擇的禮物必須與你的心意相符,並使受禮者覺得你的禮物非同尋常,備感珍貴。實際上,最好的禮物是那些根據對方興趣愛好選擇的、富有意義或耐人尋味的小禮物。比如,我們為住院的朋友送去一束鮮花,定能使其心情愉快,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為遠方的同窗寄一冊母校的照片,定能喚起他對學生時代的美好回憶;給愛好文學的朋友送上一套名著,必然使其欣喜若狂,愛不釋手;為心上人送去一條漂亮的紗巾,她會含情脈脈地依偎在你的懷中……
就禮物而言,它的價值不是以金錢的多少來衡量的,而是以禮物本身的意義來體現的。因此,選擇禮物時要考慮到它的藝術性、趣味性、紀念性等多方麵因素,力求別出心裁,輕輕地落在人“心坎”裏,激起一朵朵感動的浪花。
6.送禮要“師出有名”
送禮是表達心意的一種形式。禮不在多,達意則靈;禮不在重,傳情則行。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是中國的傳統習俗。但是中國人好麵子,對“師出無名”的禮物總是心有餘悸,所以送禮一定要找到合適的理由。
出遠門旅遊捎回一點當地特產,或年節佳辰,個人喜慶,贈送一點敬賀禮品給你的上級,表現彼此間的一番情誼則是有必要的,這是一種誠摯的感情交流,是發自內心的贈與,是感情的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