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靖難之役(1 / 1)

靖難之役是指明王朝初期,據守北方的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而發動的爭奪最高權力的戰爭。開始於明王朝第二個皇帝登基的第一年,也就是1399年。建文四年,朱棣將明王朝的首都南京攻破,當時的皇帝建文帝失蹤,朱棣成為明王朝的第三個皇帝,是為明成祖。

明王朝的締造者朱元璋為了對抗還很強大的蒙古勢力,就兩次分封自己的兒子為藩王。讓這些藩王掌握大量軍隊,坐鎮一方,其中以晉、秦、燕、寧諸王勢力最強。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故,皇太孫建文帝登基,他對諸王勢大難製深感憂慮。洪武晚年,把功臣宿將都殺了個幹淨,北方的軍事事物都是各個王主持。不久,秦王、晉王先後死去,而燕王與周王及齊、代諸王均擁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

在1399年建文帝登基後,也就是和黃子澄、齊泰等人秘密商議削藩事宜。都認為燕王朱棣勢大難以立刻解決,所以削藩從燕王同母弟周王開始,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後削奪,湘王自焚,其餘的人都被貶為庶人。為圖燕王,建文帝令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以謝貴控製北平(今北京),另外以都督宋忠、徐凱、耿王獻屯兵開平、臨清、山海關一帶,並調檢燕府護衛軍士,加強防燕措施。建文元年六月,齊泰將燕使鄧庸下獄審訊,具得燕王將舉兵反狀,於是發兵逮燕府官屬,並密敕張信逮捕燕王。張信是燕王的老部下,這個時候就向朱棣投降,朱棣隨即為備。七月,朱棣以計擒殺張昺、謝貴,並命令燕王府的護衛統領張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奪北平九門,於是占據了北平。後來用清君側的名義開始討伐南方的中央政權。

戰爭初期,因為北方很多地區的守衛部隊的長官都是燕王的老部下,投降燕王的很多。燕軍先後下通州、薊州、懷柔等城,宋忠等戰死。八月,建文帝以太祖舊將耿炳文為大將軍,率領部隊30萬伐燕。先鋒抵雄縣,被燕王的部隊偷襲,九千人全部戰死。複戰於真定(今河北正定),又大敗。建文帝遂以勳戚李景隆代耿炳文,調兵五十萬伐燕,築壘九門,圍攻北平。十月,朱棣親自率精騎襲大寧,執寧王朱權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顏三衛騎兵,兵力驟增。李景隆乘虛攻北平,但不能克。燕王師自大寧返回後,於鄭灞大破李景隆軍。建文帝隻好罷免了自己的國防部長(兵部尚書)齊泰等人的職務,希望能夠暫緩燕王的攻勢。

到朱允炆當上皇帝的第二年的農曆四月,中央政府的軍隊與燕王的軍隊在白溝河又進行了一次大戰,李景隆再次被打敗,燕王的部隊乘勝圍攻濟南。山東參政鐵鉉固守濟南,以逸待勞,燕王的部隊久攻不下,敗還。九月,朝廷升鉉為山東布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十二月,盛庸率領部隊與燕軍會戰於東昌(今山東聊城),燕王的部隊大敗,主將張玉戰死。建文帝於三年複齊、黃職。二月,燕王的部隊再度南下。三月,敗盛庸於滹沱河,再敗吳傑等於槁城。建文帝以放逐齊、黃為名,使其外出募師勤王。當時,燕王的部隊雖多勝,但損失頗重,而朝廷軍源頗廣,燕軍在河北、山東一帶所攻下的地方,軍隊撤出後又被朝廷軍隊所占據。同年底,有內臣自京師告密,朱棣知南京空虛可圖,決計改變戰略,於四年正月率領部隊南下。四月,連破何福、平安的部隊,五月攻克揚州、泗州。建文帝派遣慶成郡主到燕王的部隊駐地,希望能夠割地求和,燕王沒有答應。六月,江防都督陳瑄率領水師部隊投降燕王,燕王的部隊於是渡江,下鎮江,直逼南京。穀王與李景隆打開金川門投降燕王,南京城被攻陷,宮中火起,皇帝失蹤不見。

朱棣攻下南京後,登上皇位,下令搜捕黃子澄、齊泰等建文朝臣50多人,榜其名曰奸臣,大行屠殺,並實行族誅,這些大臣的族人不分老少都被殺了,妻女送到教坊司,連親家也被發配邊疆。朱棣還下令廢除建文帝的一切改革措施,用以表明自己發動戰爭的目的在於恢複朱元璋的政策。

這次戰爭是明王朝初期皇權鬥爭日趨激化的必然結果。朱棣利用藩王的身份奪取皇位後,北方就不存在強大的藩王了。於是繼續實行建文帝的削藩政策,並改革中央機構,建立了廠衛特務機構,然後遷都北京,中央集權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