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紀是蒙古人的世紀,做為這個世紀的領軍人物,成吉思汗在這個時代大放異彩。他統一了蒙古,建立了自己的政權組織,帶領著自己的軍隊,東征西戰,將中國的版圖擴大到了前所未有之大。
一、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1203年,王罕率大軍與鐵木真在合蘭真沙院(今內蒙古烏珠穆沁旗北)進行了一場戰爭,鐵木真因寡不敵眾而敗,但敗而不餒,不久後又重整軍馬,乘敵不備突襲包圍王汗的窩魯朵城(今蒙古鄂爾渾河上遊,哈爾和林之北)營地。經過三天三夜的激戰,終於攻滅了強大的克烈部。王罕隻身敗逃,被乃蠻人捕殺,克烈部亡。鐵木真緊接著滅掉了四部塔塔兒,呼倫貝爾高原被鐵木真占領。
1204年,鐵木真討伐乃蠻。乃蠻部太陽汗因為克烈部王罕的覆滅而感到震恐;他急忙聯合劄木合殘部及泰亦赤兀、蔑兒乞等部殘餘勢力,共同進攻鐵木真。
同一年,鐵木真開始創建自己的護衛軍。這年春天,鐵木真率大軍西進,太陽汗也領兵東進,雙方於杭海嶺(今蒙古國杭愛山)察乞兒馬兀惕進行了決戰,太陽罕受傷死去,乃蠻聯軍大敗。鐵木真攻滅乃蠻南部太陽罕部,乘勝追擊太陽汗子屈出律、劄木合等,並相繼征服了殘餘的蒙古部貴族的勢力和蔑兒乞三部之餘眾。鐵木真的死對頭劄木合,被隨從縛送到鐵木真處,鐵木真賜他自盡。漠南汪古部和斡亦剌部等也都投降了鐵木真。1206年春,鐵木真又越阿勒台山(今阿爾泰山),進入乃蠻北部兀魯黑塔黑地區。乃蠻北部首領不欲魯汗正在豁黑兀孫河上打獵,毫無準備,大敗被擒,乃蠻北部也滅亡了。沒有依靠了的屈出律,與脫黑脫阿西逃到了額爾的失河(今額爾齊斯河)。
鐵木真率軍擊潰塔塔兒部隊
1206年,鐵木真完成了中國蒙古草原的統一,於是鐵木真在斡難河(今鄂嫩河)的源頭舉行了一次大聚會,建立大蒙古國,鐵木真被尊稱為“成吉思汗”。蒙古國初期,成吉思汗把蒙古牧民劃分和固定在95個千戶中。千戶下設百戶、十戶。千戶那顏都是成吉思汗的封臣,各千戶內的牧民不能任意離開千戶組織,對那顏有人身隸屬關係。成吉思汗把一部分千戶作為領民分給諸弟諸子,形成左右手諸王。又以木華黎、孛兒出為左右萬戶那顏,即兩個最大的軍事長官。將護衛軍擴充到1萬人,征調千戶那顏、百戶長、十戶長的子弟充當護衛軍,以此控製全國。設劄魯忽赤掌管戶籍、詞訟等行政、司法事務。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推動了曆史的進步。攻金滅夏,奠定了創建元朝的基礎。他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戰略上重視聯遠攻近,竭力避免樹敵太多;用兵時注重巧妙地運用多樣性戰法,如詳探敵情、分割包圍、遠程奇襲、佯退誘敵、運動中殲敵等,曆史稱其為“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從另一方麵講,鐵木真作戰時具有野蠻殘酷的特點,大規模屠殺居民,毀滅城鎮田舍,破壞性很大。
三、聯宋滅金
成吉思汗同意蒙古和周圍其他部落後,為完成統一中國大業,逐步實現其滅西夏、滅金、滅宋的戰略目的,首先向西夏發動進攻。從1205年到1227年的20多年中,蒙古軍隊征伐西夏6次。在第三次征伐西夏時,圍攻中興府(今寧夏銀川),並水淹該城。夏襄宗在向金求援而金不敢出兵單方毀約的情況下,隻得納女請降。
從元太祖十一年(公元1216年)起,成吉思汗親率大軍開始第一次西征。蒙古在這期間攻金,征西遼,征花剌子模國,因而不斷向西夏征兵、收貢,西夏的消極納貢等引起了蒙古的不滿,遂又一次征西夏,圍攻中興府,西夏隻能又一次請降。
第五次和第六次征伐西夏分別在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和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在第六次戰爭中,中興府長期被圍,糧盡,兵民病困,支撐不下去了,夏末帝遣使乞降。此際,成吉思汗病卒。蒙古軍隊從大汗遺命處死夏末帝並屠城。
成吉思汗伐金始於元太祖六年(1211年)二月。蒙古軍隊從克魯倫河出發,分兵兩路南下。攻取烏沙堡及烏月營(均在今河北張北縣西北),繼而取取昌州(今內蒙古太仆寺旗九連城)、桓州(今內蒙古正藍旗北郊)、撫州(今河北張北)。在野狐嶺(今河北萬全縣膳房堡北)擊敗金30萬大軍。接著陷會河堡(今河北懷安東)。金居庸關守軍棄關,蒙古軍隊入關,下南口,圍攻金中都。率攻不下,乃退。
與此同時,蒙古西路均兵臨西京(今山西大同),西京守將棄城而逃。
元太祖七年(1212年),蒙古軍隊攻取金東京(今遼寧遼陽)。
元太祖八年(1213年)秋,蒙古軍隊克宣德府(今河北宣化),拔德興府(今涿鹿),占懷來,進而襲取紫金關,克涿州、易州,再襲南口。10月,再圍中都。至翌年春,除中都等11城未下,蒙古軍隊的鐵蹄幾乎踏遍黃河以北地區。
元太祖九年(1214年)春,金納女納財物請和,成吉思汗乃退兵。5月,金朝首都南遷汴京(亦稱南京,即今河南開封)。此舉招致蒙古軍隊不滿,遂起兵,占領中都。
至1215年,蒙古軍隊攻破金城池862個,包括中京大定,東京遼陽和京城中都,殲金軍百萬。金朝受到嚴重打擊。
在第二階段的蒙金戰爭中,從元太祖十一年(1217年)始,到元太祖二十三年(1228年),蒙古軍隊不僅直接進攻金朝,還利用了當地漢族反金武裝,金朝也努力爭取地主武裝。蒙古軍隊雖然受到激烈抵抗,但嚴重消耗了金朝的實力,為滅金奠定了基礎。
成吉思汗死去,窩闊台繼位,繼續進行滅金戰爭。從元太宗元年(1229年)至元太宗六年(1234年),在蒙古軍與南宋軍隊的夾擊下,金朝雖拚死抵抗,一度小勝,但最後終於在蒙、宋的聯合打擊下滅亡了。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在近50年的戎馬生涯中所創下的業績震撼了世界。成吉思汗擁有雄才大略和一批能征善戰的將領、謀士。在用兵方麵,他所創建和統帥的蒙古軍,訓練有素,紀律嚴明,既善野戰,又能攻堅;在作戰方麵,麵對眾多的敵人,善於利用矛盾,聯此擊彼,各個擊破;在戰法上,善於揚長避短,巧施詐術,避實擊虛,多路出擊,迂回突襲,速戰速決。成吉思汗的這些軍事思想和指揮藝術,在世界軍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後世的軍事指揮起到了很好的借鑒作用。
三、征服西夏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和周圍其他部落之後,為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逐步實現其滅西夏、滅金、滅宋的戰略目的,首先向西夏發動了進攻。
(一)第一次攻夏之戰
1205年,蒙古軍隊首次對西夏發起進攻。1204年,成吉思汗打敗乃蠻部,並生擒其首領太陽罕,統一了蒙古周圍各個部落。然後開始了對周圍國家的征戰。成吉思汗首先想要征伐的就是對蒙古部落常年進行暴力壓迫的女真族,於是決定滅金。西夏做為金的藩國,容易受其牽製,於是成吉思汗首先發兵攻夏。1205年,成吉思汗親自率兵南下,先後破夏力吉裏寨經落思城與乞鄰古撒城。西夏懼戰,蒙古軍縱兵掠瓜(今甘肅安西東南鎖陽城)、沙(今甘肅敦煌)等州。後因盛夏將至,鐵木真帶領部下盡掠民畜而走。蒙古軍隊撤退後,夏桓宗下令修複被破的城堡,並大赦境內,然後改都城興慶府為中興府。
(二)第二次攻夏之戰
元太祖二年(1207年),成吉思汗率軍第二次進攻西夏。1206年,鐵木真即位於斡難河(今蒙古鄂嫩河)源,建立蒙古國,被尊為成吉思汗,史稱元太祖。元太祖二年八月,成吉思汗借口西夏不納貢,再次率兵進犯西夏,攻其邊防要塞斡羅孩城(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境),派兵四處攻掠,夏襄宗召集諸路軍隊進行誓死抵禦,成吉思汗見夏兵力強勁,不敢冒然進攻,屯兵五月,最後因糧餉匱乏,於次年二月自引兵還。
(三)第三次攻夏之戰
元太祖四年(1209年),成吉思汗率兵第三次向西夏發動進攻。當年三月,成吉思汗率軍出黑水城(今內蒙古狼山山脈西北喀喇木倫之濱),三次對夏發動攻擊,突襲西夏邊防關口斡羅孩(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境)。夏襄宗命其子承禎為元帥、大都督府令公高逸為副元帥,率兵5萬進行阻擊。蒙古軍隊集中兵力進行猛攻,大敗夏軍,俘虜高逸。同年四月,蒙古軍進軍圍攻斡羅孩城,先派人勸降西夏太傅西壁訛答遭到拒絕,於是攻城,遭遇西壁訛答巷戰,最後大敗西夏軍並俘虜西壁訛答。蒙古軍隊乘勝繼續追擊,直達西夏都城中興府(今寧夏銀川)外圍要隘克夷門(今內蒙古烏海西南)。克夷門所處地勢十分險峻險峻,關外兩山對峙,隻有一線小徑,可謂易守難攻。夏襄宗命人率兵5萬憑險據守。初戰時,蒙古軍隊幾被擊退。雙方處於僵持狀態,曆時兩月,成吉思汗乘西夏軍堆懈怠,攻克克夷門,乘機包圍中興府。當年九月連降大雨,於是成吉思汗築堤引水灌城。夏襄宗在向金求援而金不敢出兵單方麵毀約的情況下,隻好納女請降。
(四)第四次攻夏之戰
元太祖十一年(1217年)十二月,成吉思汗親率大軍開始了對西夏的第四次。在第三次進攻西夏獲勝之後,成吉思汗轉兵攻金,征西遼,征花剌子模,不斷向西夏征兵、收貢,西夏不堪征調,拒絕出兵,消極納貢。這些引起了蒙古的不滿,成吉思汗率軍第四次進攻西夏。元太祖十一年十二月,蒙古大軍渡黃河入夏境,直抵夏都中興府,夏神宗措手不及之間倉皇出奔,留太子德任守中興府。旋即遣使請降,蒙古軍始退。
(五)第五次攻夏之戰
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成吉思汗對西夏發起了第五次進攻。西夏改變策略,聯金抗蒙,在成吉思汗遠征西域的時候,派遣使者聯絡漠北諸部,意欲結成同盟,共同抵禦蒙古。元太祖十九年,成吉思汗征討西域回途之中,聞報西夏異變,於是率兵轉攻銀州。西夏守將鹽府塔海出戰,兵敗被俘,蒙古軍攻破銀州,擊殺夏兵數萬,擄掠生口、牛羊數十萬。漠北諸部潰散。夏獻宗聞報之後,遣使向蒙古請降,許以子為人質,蒙古軍方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