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可以說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民族建立的封建統治王朝,從這個王朝建立開始,就有著十分濃重的封建皇權色彩,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典型代表,同時也產生了資本主義的萌芽。明朝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王朝,其發展對後世還是有著深遠的影響和長足的進步的。它開創了一個多民族國家持續發展和鞏固的時期,加強了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管轄,同時開創了中國輝煌大航海時代的到來。
一、明朝的建立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公元1328年10月21日生於濠州縣的鍾離村,出生於一個農民的家庭,家境十分貧苦。他的幼年非常困苦,他的祖輩父輩都是封建賦役的受害者,隻能在淮河流域到處逃避徭役賦稅,背井離鄉,租地耕種,但是因為土地過於幹旱和貧瘠,所得僅能糊口。他在他父母所生的四子二女中是最小的孩子。和當時很多貧困家庭一樣,他們家除了最大的孩子,其餘孩子都因家庭無力撫養而送了人或嫁出。元末的社會矛盾已經十分尖銳,加上天災連連,人民生活困苦不堪。14世紀30年代淮河地區爆發了大規模的紅巾軍起義,這是人民對深重的社會苦難的反抗,這一起義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擁護,很快勢如破竹般地蔓延開來。但是由於兵力分散,且缺乏作戰經驗,經過短暫的輝煌之後,還是被當時的政權壓製了下去,但是也暴露了元末的激烈的社會矛盾。朱元璋就生在這樣一個時期,這些對他的成長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
征途中的朱元璋
元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淮河地區發生了旱蝗災害,瘟疫流行,朱元璋的父母及兄長都在這次疫病中相繼死去。朱元璋無奈之下隻好在皇覺寺出家,以期能夠糊口。但是隨之而至的饑荒使他不得不離開寺院外出化緣,後遊食廬州、光州、汝州、潁州等地,曆三年複返寺。
這次遊曆對朱元璋的一生產生的影響極為深遠。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五月,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劉福通在潁州揭竿起義,揭開了元末農民戰爭的序幕。第二年,定遠人郭子興也率眾在濠州起義,響應韓山童,襲殺州官,占據了濠州城。義軍領袖郭子興是一個算命先生與一個富人的盲女所生的兒子,家裏小有積蓄。郭子興是他們的第二個兒子,為人十分仗義,善於結交各方朋友,但脾氣有些暴躁,跟別人合不來。他相信白蓮教教義,所以他深信那個亂世預示著要有一個大變動。為了迎接大變動的到來,他廣泛結交誌同道合的人和忠誠的戰士。郭子興及其一同起義的四人自稱元帥,率眾攻打了濠州。但是他們之間的關係從一開始就是不穩固的。
郭子興
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朱元璋加入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的隊伍。由於他十分睿智和勇敢,很快為郭子興所器重,成為郭子興的心腹,郭子興並將自己的義女馬氏許之為妻。在郭子興部下期間,朱元璋屢立戰功,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並掌握了一支真正屬於自己的隊伍。在郭子興死後,他順利地取代了郭子興的地位,取得了對整個軍隊的控製權。正當劉福通在北方大大打擊元軍的時候,朱元璋乘此機會擴充隊伍,領兵南下。公元1355年小明王韓林兒的宋政權將其授為左副元帥。次年朱元璋攻下集慶,並將集慶改名為應天府(今江蘇省南京市),宋政權授之為江南行省平章,朱元璋自名為吳國公。謀士朱升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於是以應天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為以後的更大的戰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14世紀50年代,朱元璋走上了南京的曆史舞台,逐漸地成為這個時代的主角,他是地區性叛亂首領中的佼佼者,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是在很認真地幹一些事情以期能建立一個日益完善的政府。在他征戰多年的戎馬生涯中,每當占領一個新的地區的時候,他總是先考慮當地百姓的一些想法,或者先對百姓的安撫,讓百姓知道他是為他們謀取福利的,消除他們的顧慮,從而可以得民心。同時,他身為一個農民出身的起義領袖,十分清楚農民的需要,因此可以站在他們的立場為他們考慮。1358年3月,他任命從前元朝最能幹的官員之一、破南京後即投降過來的康茂才去他認為應該管理的江南行中書省中的一個機構任職,這個官署就是都水營田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