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共和國位於歐洲西南伊比利亞半島的西部。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地理學家把這一地區稱作路西塔尼亞。葡萄牙西部和南部瀕臨大西洋,東部和北部與西班牙接壤。
在史前的時代,伊比利亞半島居住著伊比利亞人和克爾特人,稱克爾特伊比利亞人。後來腓尼基人進入了半島,公元前3世紀迦太基人統治了路西塔尼亞的南部。公元前2世紀羅馬人占領葡萄牙中部,統治了半島。5世紀西羅馬帝國日漸衰落,西哥特人占領了半島,8世紀阿拉伯穆斯林侵占這一地區,逃亡的西哥特人佩拉吉奧在阿斯圖裏亞斯山集結抵抗力量,並建立了阿斯圖裏亞斯王國。經過幾個世紀的努力,從阿拉伯人手中奪回了半島,建立了萊昂王國與加利西亞和卡斯特拉兩個小國。
至11世紀,萊昂王國和卡斯特拉王國的阿方索六世成為半島的統治者,他封勃艮第的恩裏克為葡萄牙的伯爵。恩裏克之子阿豐索一世在1143年建立了獨立的葡萄牙王國。
在北宋末年,帝國崩潰,元首被俘,整個國家一片混亂。在戰與和的問題上,名將與皇帝的矛盾越來越嚴重,最終悲劇發生。
在曆史上,宋高宗趙構基本上是一個被完全否定的人物。南宋政權初建,他曾起用抗戰派李綱為宰相,但不久即趕走李綱,放棄中原,從南京應天府逃到揚州。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兵奔襲揚州,他狼狽渡江,經鎮江府到杭州。迫於輿論壓力,他不得不罷免主和派汪伯彥、黃潛善等人。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情,即苗傅和劉正彥利用軍士對朝政的不滿,發動政變,殺宋高宗信任的同簽書樞密院事王淵和一批宦官,迫使高宗讓位給他三歲的兒子趙旉,由孟太後垂簾聽政,苗劉二人掌握實際大權。文臣呂頤浩、張浚和武將韓世忠、劉光世、張俊起兵“勤王”,才使宋高宗得以“複辟”。宋高宗繼續派使臣向金朝乞降,哀訴自己逃到南方後,“所行益窮,所投日狹”,“以守則無人,以奔則無地”,要求金朝統治者“見哀而赦己”,不要再向南進軍。九月,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即率臣僚南逃。十月到越州(今浙江紹興),隨後又逃到明州(今浙江寧波),並從明州到定海(今浙江鎮海),漂泊海上,逃到溫州(今屬浙江)。直到建炎四年(1130年)夏金兵撤離江南後,他才又回到紹興府(今浙江紹興)、臨安府(今浙江杭州)等地,後將臨安定為南宋的都城。金兵暫停南侵,宋高宗便抽調精兵鎮壓荊湖、江西、福建等路的農民起義軍和盜匪,鞏固了自己的統治。他又在防禦金兵方麵作了一些部署,任命嶽飛、韓世忠、劉光世、張浚等人分區負責江、淮防務,但隻把軍事部署作為求和的籌碼,始終沒有收複失地的打算。
嶽飛
嶽飛出身寒微,因為屢立戰功,遞次選拔,聖眷日隆,聲名漸漸蓋過張浚、劉光世、韓世忠等將領。嶽飛性格嚴峻,語言切直,位列其下的人,都對嶽飛很敬服,位列其上的人,就有點不舒服了。有人曾問:“天下何時太平?”嶽飛嚴肅地回答:“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張浚曾經問嶽飛用兵之術,嶽飛說:“仁、信、智、勇、嚴,闕一不可。”每調軍食,必蹙額曰:“東南民力竭矣!”好賢禮士,雅歌投壺,恂恂如儒生。每辭官,一定會說:“將士效力,飛何功之有!”為同僚所忌。名播天下之時,常懷意氣。偶有小憤,則請歸。“初,飛請解官,未報,乃以本軍事務官張憲攝軍事。張浚見飛,具道上之眷遇,且責其不俟報棄軍而廬墓。飛具表待罪,帝慰遣之。將行,帝謂飛曰:“卿前日奏陳輕率,朕實不怒卿;若怒卿,則必有行遣,太祖所謂‘犯吾法者,惟有劍耳’。所以複令卿典軍,任卿以恢複之事者,可以知朕無怒卿之意也。”
從建炎年間到紹興十一年(1127—1140年),正史記載的高宗同嶽飛君臣關係,似乎看不出嶽飛此後會有橫禍。“飛數見帝,論恢複之略。又手疏言:‘金人所以立劉豫於河南,蓋欲荼毒中原,以中國攻中國,粘罕因得休兵觀釁。臣欲陛下假臣月日,便則提兵趨京、洛,據河陽、陝府、潼關,以號召五路叛將。叛將既還,遣王師前進,彼必棄汴而走河北,京畿、陝右可以盡複。然後分兵浚、滑,經略兩河,如此則劉豫成擒,金人可滅,社稷長久之計,實在此舉。’帝答曰:‘有臣如此,顧複何憂,進止之機,朕不中製。’又召至寢閣命之曰:‘中興之事,一以委卿’。”帝手書“精忠嶽飛”字,製旗以賜之。“以王德、酈瓊兵隸飛,詔諭德等曰:‘聽飛號令,如朕親行。’”“紹興十一歲,飛方苦寒嗽,力疾而行。又恐帝急於退敵,乃奏:‘臣如搗虛,勢必得利,若以為敵方在近,未暇遠圖,欲乞親至蘄、黃,以議攻卻。’帝得奏大喜,賜劄曰:‘卿苦寒疾,乃為朕行,國爾忘身,誰如卿者?’”這似乎都表明高宗絕對不會對嶽飛痛下殺手,但終究嶽飛冤死於獄中。
高宗和嶽飛的根本分歧就是主和與主戰的問題。主戰派要收複河山,解救中原百姓於水火。主和派認為國事多艱,長期陷入戰爭,民生凋敝,民怨沸騰,長此以往,恐怕現有的地盤都保不住。不如先建設,再圖恢複。
北宋政權的突然崩潰,造成全國大片地區權力真空,東南地區幾乎處於無政府狀態。金兵憑借騎兵優勢,經常長驅直入,縱兵劫掠。一時遊民四起,匪患流行。楊幺、鍾相聚眾起義,沿江偽政權林立。江南本是國家財富重要來源之地,離軍事前線不足五百裏路程,金兵是朝發夕至。江南及贛閩北部頻繁遭受金兵蹂躪,如果任此下去,久而久之,江南贛閩民窮財盡。
金兵縱兵劫掠
此時,宋軍防禦體係基本形成,局部戰術性的勝利,也使金國朝廷認識到,消滅南宋至少在當時無法完成,兩國基本上實力相當,形成了對峙的局麵,締結和約是現實的選擇,況且兀術兵敗,削弱了以其為首的主戰派在朝廷決策上的影響力。朱仙鎮戰役的勝利促進了宋金和談。
因此,在1142年,宋金終於簽下和約,雖然是不平等的,屈辱的,但應該是現實政治的結果。
宋高宗
隻能說嶽飛是政治與外交鬥爭的犧牲品。南宋名將並不比其他動亂時代少,但真正令金人忌憚的人不多。在南宋諸多名將中,嶽飛長於絕地反擊,反守為攻,短促突擊,令長於進攻的金兵一時無法適應,而其他將領則長於防禦,依據地形地理,以靜製動。因此,對金兵能夠直接構成戰略威脅的主要是嶽飛及其統帥下的軍隊。嶽飛作為南宋的最著名的主戰派人物,對金國作戰中屢有戰績,是最令金國軍隊頭痛的南宋將領,女真人必欲除之而後快,金都元帥宗弼遺檜書曰:“汝朝夕以和請,而嶽飛方為河北圖,必殺飛,始可和。”
可以推斷,南宋誅殺嶽飛極可能是宋金結盟的條件之一。這個要求過於不道德,出於羞恥,宋金雙方都可能沒有記錄(南宋是不可能保存這樣的東西,或者金國的記錄因戰亂丟失)。雙方隻是心照不宣。當韓世忠責問秦檜時,作為主要談判者,隻能語焉不詳地搪塞“莫須有”。
這種推測似乎可以從後期的政治演變中看出一些痕跡。宋高宗在當了36年皇帝以後,以“倦勤”,想多休養為由,傳位給養子趙眘,他自稱太上皇帝。孝宗即位,上任不到幾個月,即恢複嶽飛名譽。如果沒有得到高宗的首肯,以孝宗的孝心(和當時的政治實力)是不可能作出這種讓高宗難堪的決定。誅殺嶽飛是政治鬥爭的結果,給嶽飛平反,也是政治形勢的需要。經過20年的經濟建設,南宋國家的財力得到很大的恢複,軍事力量也在增長,加上海陵王南征的失敗,金國皇帝易位。南宋朝廷認為北伐的時機已到。高宗決定退位,讓一心北伐,收複祖宗基業的孝宗主持北伐大局。給嶽飛平反就是在國內營造北伐的政治氣氛。當然,朝廷必須有一個替罪羊,所以秦檜隻能遺臭萬年,但議和之策,高宗並沒有委過於他人。秦檜死後,紹興二十六年(1157年),他曾專門頒詔強調“講和之策,斷自朕誌,秦檜但能讚朕而已,豈以其存亡而渝定議耶”。
宋金戰爭是一場為了生存、為了榮譽而進行的血腥競賽,每次比賽中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倒下。前人的鮮血使後人更加瘋狂,前人的恥辱讓後人更加銘刻。
宋金戰爭是指1125年至1234年,宋朝為抗擊金軍南攻,收複失地,與金朝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
一、宋金之戰的始末
金天輔四年(1120年),金與宋締結盟約,共同滅遼。金天會三年(1125年)二月,金軍俘虜了遼天祚帝耶律延禧,遼朝滅亡。
金滅遼後,即將進攻矛頭指向中原,宋金戰爭爆發。金在與宋聯合滅遼過程中,看到了宋朝政腐敗,軍隊戰鬥力低下,認為有機可趁,於是在金天會三年(1125年)十月,發兵10餘萬,分兩路南下攻宋。西路由左副元帥完顏宗翰率領,自西京(今山西大同)攻太原。東路由南京路都統完顏宗望率領,自南京(今河北盧龍)攻燕山府(今北京城西南),采取分進合擊的戰法,企圖奪取東京(今河南開封),滅亡北宋。在金軍的強大攻勢下,宋欽宗趙桓被迫遣使乞和,答應割讓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州)、河間(今屬河北)三鎮與金。金軍也擔心孤軍深入久戰不利,也就乘勢許和北撤。
第二年(1126年)八月,金廷以宋不履行割讓三鎮和約為借口,再次分兩路攻宋。完顏宗翰率西路軍出西京南攻太原。九月,攻陷太原後,轉兵東向,攻東京。金東路軍在完顏宗望率領下,自保州(今河北保定)出師,在井陘(今河北井陘北)擊敗種師道軍抵抗後,攻克重鎮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等地。十一月,金東西兩路軍進至東京城下,對東京形成合圍之勢。宋欽宗急遣康王趙構赴金營乞和,許以黃河為界,一路勢如破竹的金軍自然不肯答應,向東京發起猛攻。閏十一月,東京城破,宋欽宗降金。金天會五年(1127年)四月,金軍擄徽、欽二帝及後妃、宗室等數千人北歸,北宋滅亡,距離宋金聯軍滅遼僅兩年時間。
北宋滅亡後,康王趙構於金天會五年(1127年)五月,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即位,是為高宗,重建宋朝(史稱南宋),改元建炎。宋高宗即位之初,雖對朝政和軍事部署作了調整,但仍以求和為基本國策。為阻止金軍南下,采納主戰派李綱等人的建議,沿黃河一線設防。金軍雖攻滅北宋,但所占區域僅限於河東、河北10餘州郡,為擴大戰果,實現其戰略目標,再次舉兵南下攻宋。十月,宋高宗被金兵南逼,從南京遷往揚州(今屬江蘇),將防線由黃河南移至淮、漢、長江一線。
金太宗完顏晟聞宋高宗南逃,於十二月遣軍分東、中、西三路,向南宋山東、河南、陝西地區發起全麵進攻,其戰略意圖是以中路軍實施主要突擊,在東、西兩路軍策應下,攻破東京。二月十三日,完顏宗輔所率東路軍自滄州(今河北滄州東南)渡河後,為與中路軍形成夾擊東京之勢,長驅南下,直逼滑州(今河南滑縣東)受挫,乃轉兵東向,沿河襲掠。
金天會六年(1128年)二月,攻陷濰(今山東濰縣)、青(今山東益都)等州。完顏宗翰所率中路軍自河陽(今河南孟縣南)渡河後引兵東進,以東京為攻取目標,另分兵南下攻取京西南路。都統完顏婁室所率西路軍於天會六年春,相繼攻破京兆府(今陝西西安)、鳳翔府(今陝西鳳翔)等地。金軍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裏,便迅速攻占西自秦州(今甘肅天水市),東至青州一線諸多州縣。由於宋東京留守宗澤在東京頑強有效的抗擊,才使金軍東西呼應、三路並進的計劃未能全部實現,被迫陸續退兵。
金軍回師後,為了解除進攻南宋的後顧之憂,首先集中力量向黃河以北宋軍及各地抗金義軍發起攻擊。天會六年(1128年)七月,宗澤因力主過河抗金不成,憂憤而卒,臨死前尚大呼“過河”。宗澤的去世使以汴京為中心的軍民聯合抗金的有利形勢急轉直下。金軍乘機再度南下,采取東西並進之策攻宋,命完顏婁室率西路軍攻陝西,牽製川陝宋軍,掩護主力東下;完顏宗翰、完顏宗輔率東路軍於黎陽津(今河南浚縣東南)南下,對江淮的宋軍實施攻擊。
南宋小朝廷聞訊,於十月間緊急部署江淮防務。十一月,金軍向南宋大舉進攻,至天會七年(1129年)三月,完顏婁室所率西路軍相繼攻破延安府(今陝西延安)、晉寧軍(今陝西佳縣)、麟州(今陝西富縣)等地。完顏宗翰所率東路軍相繼攻破澶、相(今河南濮陽、安陽)等州後,分兵自滕縣(今山東滕州)奔襲揚州,自率主力於沭陽(今屬江蘇)擊潰宋韓世忠軍後,乘勢南下,宋高宗渡江,金軍因江阻暫時北撤。
宋高宗逃至臨安(今杭州)後,決定放棄淮河一線,退守長江,固守半壁河山。十月,金軍乘南宋江防未固之機,在完顏宗弼的統帥下,分東西兩路第三次南下攻宋。西路軍自黃州(今湖北黃岡)渡江,直取洪州(今江西南昌),追宋隆祐太後,攻掠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後撤軍。完顏宗弼率東路軍於十月攻陷壽春(今安徽壽縣)。十一月,相繼攻克廬州(今合肥)、和州(安徽和縣)等地後,欲自采石(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渡江,追擊高宗,因受南宋郭偉軍阻擊,遂移師馬家渡(今馬鞍山市東北)渡江,擊敗宋守軍,連續攻克建康(今南京)、臨安。高宗乘船逃往海上,飄泊於溫州(今屬浙江)、台州(今浙江臨海)瀕陸海區。完顏宗弼恐孤軍深入,腹背受敵,遂於金天會八年(1130年)二月自臨安北撤,在黃天蕩(今南京東北)為韓世忠軍阻截,被困了40日,後以火攻擊敗宋軍,才得以渡江北去。黃天蕩水戰,宋軍雖然最後失敗,但也給了金軍以很大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