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國風與唐風(1 / 2)

10世紀初,唐王朝日薄西山,搖搖欲墜。當年曾對大唐風物神往不已的日本遂閉關鎖國,終止兩國交流。日本開始了國風時代,發展出了本民族的獨特文化。

日本和中國古代時交往以隋唐時期最盛,中國文化全麵的東傳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古代的時候,日本國土麵積很少,人口也不多,經濟文化比較落後。這個小島國隔海一望,看到了正處於全盛時期的隋唐。帶著複雜的眼神與心情,日本人開始了向這位繁華、富庶、優雅的鄰居學習的過程。其實在隋朝時期,日本已經派出遣隋使,第一次遣隋使是在日本聖德太子第一次征討新羅中派出的,時間是600年。據《隋書·東夷傳》雲:“開皇二十年,侯王姓阿每,字多利思比孤,號阿輩雞彌,遣使詣闕。”30年之後的630年,日本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直到派出最後一批遣唐使的838年,前後曆經238年的漫長時間。日本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麵已經逐步走向成熟,開始進入了發展獨立的本土文化階段。唐昭宗乾寧元年,日本寬平六年即894年,新任遣唐使菅原道真引用在唐學問僧中灌的報告而上奏天皇,以“大唐凋敝”、“海陸多阻”為由,建議停止派遣唐使。宇多天皇接受了菅原道真這一建議,中斷了兩國的關係。

“廢止遣唐”可以說是發自統治階級上層的一場反唐運動。9世紀後半期,中國先後發生了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加之各地藩鎮割據,經濟生產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唐王朝的統治岌岌可危,即菅原道真報告中所指“大唐凋敝”。然而盡管日本政府推行閉關政策,終止了中日政府間的一切貿易往來,兩國民間的關係卻並未隨之中斷。不斷有日本僧人學者,搭乘中國或朝鮮的商船繼續來大唐學習,當然,還有為數不少的日本海盜(到了明朝時期稱之為倭寇)。由於日本民間和貴族都十分喜愛“唐物”(現在大量出土的唐朝文物似乎可以說明這一點),甚至可以說是崇拜,所以走私也就應運而生了,以至於日本中部、四國及九洲一帶有權勢的豪族,不少都成了走私者的保護者,公開對走私者征稅,稱為“唐物稅”,算是增加了一筆不大不小的收入。既然兩國民間經濟文化的交往頻繁,那麼終止中日關係的真正理由是什麼呢?顯然“大唐凋敝”、“海陸多阻”隻是用來說說,更深刻的原因是,日本政府在經濟方麵對貿易逆差的憂慮和在文化方麵對“我在哪裏”的疑問。

奈良時代留學生和學問僧將大唐文化大規模的輸入,使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十分深遠。日本民族對唐王朝的仰慕,就像一個涉世未深的孩子對一個成熟優雅的長輩的仰慕,會不自覺地模仿他的一言一行。日本民族不僅文物典章照抄中國,甚至宮殿樣式,街道布局都與唐朝的都城長安如出一轍,大量唐朝商品進入日本,精美的瓷器,華麗的絲綢,讓日本人不住的驚歎。驚歎之餘,自然是忍不住掏出了錢袋。因此在對中國的貿易方麵,日本一直處於入超的狀態。造成白銀外流,多少影響了日本本土經濟的發展。

唐朝商品進入日本

而在唐王朝的輸入品中不僅有貨物,還包括“唐錢”。當時的日本錢幣,與質量精美亮閃閃的唐錢相比有種種缺憾。不僅在質量上相差甚遠,在流通中也有很多不方便,因此唐錢在日本是很堅挺的貨幣,在日本大受歡迎,這就影響了日本本國貨幣的發行流通,這對本已麵臨危機的日本經濟和政治無疑是一種不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