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賀蘭神鷹黨項(1 / 3)

在賀蘭山,曾經有一個如神鷹般堅韌的民族——黨項,他們在唐帝國崩潰後的混亂世界裏,經曆過殘酷的競爭後,在西北突然崛起,成為賀蘭山地區的主宰。

一、黨項族的來源與變遷

黨項,本來是西部羌族的一個部落,又叫黨項羌。黨項通常是漢人的叫法。唐王朝時期北方其他民族對黨項則有不同叫法,像突厥等族叫它“唐古特”,吐蕃(藏族)人則叫它“彌藥”。而根據黨項建國後創製的西夏文字文獻記載,“彌藥”又是黨項人的自稱。

黨項族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之一,本來是居住在中國西南地區的青藏高原,後來逐步向周圍擴展,於是在6世紀末期到7世紀初葉,先後成為隋、唐王朝保護國。7世紀中葉以後,唐王朝積極支持黨項向西北遷徙,分散於廣大的西北地區。從唐末到五代再到北宋初期,一直受到中原王朝封賞的黨項拓跋氏在夏州(今甘肅)的勢力不斷膨脹,到十一世紀初期北宋建立後,宣布脫離宋王朝的羈縻統治,建立了獨立政權——西夏王朝。

西夏王朝從1038年李元昊正式稱帝建國,到1227年被蒙古帝國滅亡,曆經190年,先後同北宋帝國、遼帝國;南宋帝國、金帝國鼎足並立,稱雄一方。元代叫西夏或黨項人為唐兀氏,屬於四個階層中第二個階層——色目人,上層人物受到元帝國的重用。西夏亡國後,一些黨項人回到了西南的故鄉;更多的黨項人則是在西夏本土繼續生活,或者遷移到各地同漢族和其他民族漸漸融合。經過元、明兩代,黨項族作為一個民族共同體在曆史上消失了。

二、五代十國時期的黨項

907年唐王朝崩潰後,中原地區進入“五代十國”的大混戰時期,黨項還處於大貴族的統領下,並沒有建立起一個統一的民族政權,主要分散居住在邠寧、鄜延、靈武、河西,東至麟府等地方。從李存勖建立後唐王朝以後,黨項部落的大貴族開始到中原來朝貢。這些部落大貴族主要包括唐王朝末年占據夏、銀、綏、宥等州的定難軍節度使黨項的拓跋氏,五代初期在麟、府二州興起的黨項折氏,還有居住在慶、靈兩個州之間的“西路黨項”等部落。在黨項部落中,所謂的“西路黨項”就是唐代的“東山部落”,五代時先後被後梁、後晉、後漢、後周所統治。由於他們的部落正好處在五代時中西陸路黃金通道的東線一段(慶州至靈州),經常搶劫朝貢的使者和商旅,所以經常遭到五代時北方政權的“懲罰”。五代時居住在夏州西北地區麟、府、勝等州的黨項部落中,府州折氏勢力是最強大的。折氏的先祖折宗本,在唐王朝末期擔任振武軍緣河五鎮都知兵馬使,他的兒子折嗣倫,唐朝末年擔任麟州刺史。他們的後代子孫在後漢、後周王朝都是一個藩鎮的首腦,北宋帝國建立後又歸附北宋。五代時黨項部落中勢力最大的一支是在夏州盤踞的黨項李氏,也就是拓跋氏,在五代時期(907—960年)的50多年裏,夏州黨項李氏利用自己地理上的優勢,在名義上歸附中原王朝,接受中原王朝的封號,不斷向中原王朝朝貢,但實際上已經擁有了相對的獨立性。夏州黨項李氏還利用一切有用的時機,不斷增強實力,參與抗衡。

任何一個中原王朝都無法容忍在自己的周圍有這麼強大勢力的存在。到了933年,後唐皇帝李嗣源利用“調防”的辦法想兼並夏州,結果受到黨項首領夏州定難軍節度使李彝超的堅決反抗。如果是後唐的那位開國皇帝來進行這件事也許憑借他巨大的威望還可以成功,但這位皇帝毫無軍功,在內部都無法使大多數人歸順,何況是外部的勢力,最後他不得不向地方勢力妥協。在與皇帝對抗後,夏州黨項的政治威望不斷提高,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三、宋王朝時期黨項族的崛起

960年中原又崛起了一個新的王朝——宋王朝,夏州黨項李氏藩鎮勢力雖然不斷強大,但是還不足與中原強大的新興強權抗衡,為了避免宋王朝的軍事威脅,於是極力向宋王朝示好。夏州定難軍節度使黨項首領李彝殷,派遣使者祝賀宋帝國的開創者趙匡胤登基時,為了表示對趙匡胤的尊敬,於是決定避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的名諱,改名為彝興,並且不斷出兵幫助宋帝國討伐北漢。宋王朝由於剛剛立國,在它的北方還有北漢政權,南方還有吳越等國家沒有平定,暫時沒有更多的力量去削弱在邊疆地區割據的黨項貴族集團勢力,所以,對夏州黨項實行羈縻優撫政策,不斷替李彝興加官進爵。這種友好關係一直持續到李彝興的兒子李光睿、孫子李繼筠之後,共延續了20多年。但是到了李繼捧繼位後,情況發生了較大的改變。

982年,即宋太平興國七年,夏州定難軍節度使李繼筠死,黨項貴族內部因為爭奪繼承權而內部動亂。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最後在競爭中被虎視眈眈的宋帝國趁機奪取了最大利益,新上任的定難軍節度使李繼捧向宋王朝獻出經營了300年的夏、銀、綏、宥、靜五州,李繼捧和他的族人也被集體遷移到宋王朝的都城居住。宋太宗趙匡義除了給李繼捧改了一個新姓名趙保忠外,什麼也沒失去就輕鬆地獲得了黨項李氏世代承襲的勢力範圍。宋太宗還下詔讓李氏的直係親屬統統到東京做人質。這時,李繼遷與其弟李繼衝決定另謀出路。李繼遷963年出生在銀州防禦使李光儼的家庭。很小的時候就因為特別善於騎射功夫並且機智多變而出名。他們與親信張浦等人商量說:“虎不能離開山林,魚不能離開水澤,我們千萬不能離開故鄉。幹脆殺掉宋天子派來的使節,占據綏、銀兩個州,公開與宋朝的軍隊幹!”他的智囊團成員謀士張浦根據當時邊境上有尹憲的重兵駐紮,而歸附宋王朝的李克文又擔任了知州的職務,黨項各個部落猶豫不決的不利形勢,認為匆忙就公開自己的目的恐怕很難成功,不如暫時到漠北建立新的根據地,然後聯絡黨項各個部落的首領,再殺回夏州。李繼遷覺得他的建議很好,於是采納了張浦的建議,向外麵說自己的乳母死了,要出城安葬,偷偷把兵器裝進送葬的車裏,逃出了夏州的城門,來到地斤澤部落進行遊說。李繼遷拿出老祖宗拓跋思忠的畫像,對大家說:“我們黨項李氏世代占有此地,如今已全部被宋朝奪去。你們既然不忘祖先的恩澤,現在願意跟隨我複興祖先的業績嗎?”地斤澤是黨項民族聚居地,這裏由於長期處於邊緣地帶所以受漢化程度很輕,特別保守,對歸附宋王朝也不是十分情願,而且李氏家族在這裏很有影響。結果黨項部落的首領們在李繼遷慷慨言辭的鼓動下,馬上流著眼淚發誓,一定要跟隨李繼遷一起複興祖先的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