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帝國在18世紀時,走到了一個新的輝煌頂點,領土麵積是中華曆史上最遼闊時期之一,而人口更是大大超越曆史。整個社會一片繁榮祥和,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盛世到來了。然而與同時代的世界相比,這個盛世是如此的蒼白,英國人的火槍輕輕一捅就現出了原形。
一、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簡介
中華帝國在18世紀時,走到了一個新的輝煌頂點,領土麵積是中華曆史上最遼闊時期之一,而人口更是大大超越曆史。整個社會一片繁榮祥和,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盛世到來了。然而與同時代的世界相比,這個盛世是如此的蒼白,英國人的火槍輕輕一捅就現出了原形。
(一)清聖祖玄燁(康熙)(1661—1722年)
愛新覺羅·玄燁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是順治的第三子,1661年登基稱帝,年號康熙,是清王朝入關以來第三位皇帝。康熙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他執政期間,徹底鏟除了三蕃割據勢力;治理了黃、淮兩河。康熙帝同時和平收複台灣、平定噶爾丹叛亂,撫綏蒙古、北擊沙俄、平定西藏,捍衛了中國的主權與領土完整,為中國劃定了基本版圖。同時他重視發展經濟,察吏安民,百姓安居樂業,對於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康熙統治時間長達60年,文韜武略,勵精圖治,是中國古代帝王中著名的明君。
康熙
(二)清世宗胤禛(雍正)(1678—1735年)
愛新覺羅·胤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月十三日,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1723年,胤在他45歲的時候登基,改年號為雍正。雍正皇帝執政13年,是一位承上啟下的勤懇皇帝,才會有清的百年盛世。在雍正執政的13年時間裏,他大力整飭了康熙後期的種種弊政,同時又製定了一係列影響深遠的政策,為後來乾隆時期的發展以及清王朝的穩固統治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是一位功績卓著,對曆史發展有傑出貢獻的君主。雍正於1735年駕崩,乾隆繼承皇位。雍正(三)清高宗弘曆(1711—1799年)愛新覺羅·弘曆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是雍正帝的第九個兒子。1735年登基稱帝,改年號為乾隆。乾隆執政60年,退位後又在幕後執掌大權3年,是中國曆代皇帝中執政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
登基之後,乾隆實行了寬嚴相輔的政策。為了緩和社會矛盾,他寬待前朝欽犯,限製打擊僧道。在吏治方麵,采取明罰飭治的策略,嚴刑峻法,屢誅大員,對社會安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時他還在財政、賦稅方麵進行了多方麵的改革,將“攤丁入畝”改革執行到底,使得中國的農業發展到了一個新頂點,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在這個時候達到了繁榮的顛峰。1799年乾隆駕崩,嘉慶繼承皇位。
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間的清王朝的國力上升到鼎盛時期。這段時期長達130多年(1670—1800年),乾隆是清王朝的最鼎盛時期,所以康、雍、乾時期被稱為“康乾盛世”。“康乾盛世”不僅是清朝最輝煌的時期,也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最強盛的時期之一。中國社會各方麵在這一時期都將封建社會演繹到了極致。
西方特使送給乾隆80壽辰的禮物
二、康乾盛世的輝煌
在中國曆史上曾先後出現了“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清朝之前的幾個“盛世”,都是從大亂走向大治。“康乾盛世”也不例外。明末清初天下大亂,清軍入關以後,經過幾代人不間斷地努力,最終使清朝走向鼎盛。
1644年,順治皇帝登基第一年清軍隨同吳三桂入關,曆經18年的統一戰爭,先後平定大順、大西及南明等政權,全國重新獲得統一。在攝政王多爾袞、世祖福臨為首的統治集團所作的努力下,清朝全麵實施大治有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玄燁即位(聖祖)後,又花了20年時間進一步治亂,在康熙二十年(1671年)以平定吳三桂8年之亂為契機,收回台灣。康熙第一次南巡,視察黃河治理工程,這是清王朝由軍事鬥爭轉入經濟建設的標誌,康乾盛世的序幕自此拉開。
康熙開創了盛世的先端,雍正承接前人的事業,繼續將清王朝推向繁榮的盛世。乾隆朝集前三代人之大成,始成“全盛”之局,達到了鼎盛。持續130年的“康乾盛世”,是中國曆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個盛世。
(一)從嚴治吏
明王朝覆滅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糜爛的吏治。所以清朝在入關以後,首先就是從嚴整頓吏治,大得民心。清朝統治集團,吸取教訓,時時以明亡為戒,大力整頓吏治,掃除明末以來的貪風和頹風。攝政王多爾袞下令:“貪官必誅……何必論贓多少!”順治登基以後曾經說:“安民之本,首在嚴懲貪官。”康熙治國,宣布“惟以察吏安民為要務”。雍正執政以後,向全國發布詔書:“朕惟國家首要吏治。”並大聲疾呼:“吏治不清,民何由安!”乾隆朝已進入鼎盛,仍不放鬆吏治,“整肅官方”,以達到“惠愛斯民之至意”。康、雍、乾三位皇帝在整頓吏治的思想和治國方略上有著一些共同的地方:首先是決不姑息貪官汙吏,堅決進行嚴厲打擊和懲治;其次,對遵守法紀的官員進行大力頌揚和表彰。長期不懈的努力,讓官場渙然一新。
順治
(二)大力發展農業生產
明代經過天啟、崇禎時期的破壞,農民戰爭以及清軍統一中國的戰爭,中國在混亂中度過了半個多世紀,整個社會一片蕭條,經濟頻於崩潰,百姓流離失所,人口銳減,農業殘破,土地荒蕪。發展經濟關係到新生的清王朝鞏固政權。從順治開始,特別是康、雍、乾三朝高度重視農業生產,以農業為本,不遺餘力地發展農業生產。這集中體現了康熙的思想。他認為:“農業實為國之本,儉用乃居家之道。是以朕聽政時,必以兩者為先務。”這一指導思想,在康、雍、乾執政期間得到了有力地貫徹。康熙皇帝對農業進行了大規模的整頓,將墾荒政策在全國全麵推行,限定各省完成墾荒的任務和時間,根據墾荒成績來進行獎懲;資助農民墾荒。到雍、乾時,墾荒已取得一些成果,並向邊疆地區發展,指令當地駐軍實行“軍屯”,使耕地穩步增長。乾隆提出,“既使地屬奇零”,乃至“山頭地角”,也要辟為良田,能開“尺寸之地,即多收升鬥之儲”。康熙時投巨資治理黃、淮水患,疏通治理運河,曆時30年,效果顯著,水患消除,農業連年豐收。乾隆皇帝對水利非常重視,許多水利工程繼續興修,極大保障了農業生產,並多次蠲免、賑濟,減輕農民負擔,使農民安居樂業。明末以來遭到嚴重破壞的社會經濟得到了全麵恢複,奠定了三朝盛世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