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已是今非昔比。推行市場經濟僅僅十年,中國的城鄉麵貌和人們的精神世界發生了巨變,但決不可言“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世紀”之類的虛妄之說,對中國的家底我們時時要有清醒的認識。
肇始於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新路,其重心限於經濟領域。雖然經濟是一個社會的基礎,但如果不在這個基礎上向前向上推進,那麼現代化隻化了“一半”,而且是非根本的“一半”。所以鄧小平強調:“我們的所有改革最終能否成功,還是決定於政治體製的改革。”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關鍵在於國家政治體製的改革,在於跨進現代民主國家的行列,因為經濟的持久繁榮,國家的穩定康寧,人民的自由幸福,文化的推陳出新,都有賴於它。
當然,在政治領域,我們也有了不少的進步。如領導職務終身製業已廢除,以法治國深入人心,選舉製度在逐步推行,法律體係在快速完善,權力製約在不斷加強;民主、法治、人權愈來愈成為普遍的要求,在提高物質生活的同時,人們迫切期待著提高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水準。但是,權力高度集中的政治體製未有突破,還基本上在蘇俄體製的慣性下運作。鄧小平在1980年就指出:“權力過分集中,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對這個問題長期沒有足夠的認識,成為發生‘文化大革命’的一個重要原因,使我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現在再也不能不解決了。”時至今日,又過去二十二個年頭了,權力高度集中的體製自然更不適應全球化、現代化的潮流了。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代表大會提出:“改革要有新突破。”突破什麼呢?就政治改革而言,關鍵是要突破權力高度集中的政治體製。這是人民的意願,曆史的必然,雖然艱難,但必須去做。
如果從這樣的背景來認識,《西方民主史》的出版和再版,可以說是中國二十世紀第二次曆史選擇的產物。本書為了解、研究西方民主提供了一個框架性的文本。五四時期倡導的民主非但未能在中國紮根,而且曾遭遇了排斥的命運,隻是在經受了浩劫和重挫之後,才又呼喚民主。民主,不是中國的國粹,中國的傳統是悠久的專製主義文化。要實行民主,隻能向西方國家學習。這並非說,人家的製度是盡善盡美的。邱吉爾說:“沒有人以為民主是完美無瑕的。說實在的,倒是有人說民主是最壞的政府形式,隻不過要除掉不斷試驗過的所有其他一切的政府形式”(1947年11月11日在下議院講話)。此言的意思是,民主不是完美無瑕的政體,但同其他的政體相比,是最不壞的政體。學習,也不能照搬。西方民主,就美、英、法三國而言,也各不相同,怎麼照搬?製度上各有特色,但製度中所體現的原則與價值觀又是相通的。比如,都實行參與、競爭、製約、法治的原則,都信奉自由、平等、人權、正義的價值觀。所以,建立民主製,必須與國情相結合,但必須改造國情中的種種非民主的因素(體製、觀念、習慣等),才能吸納先進文化——民主。對我們來說,確立正確的民主概念,建立與世界同軌的民主製度,一要清理傳統的專製主義影響,二是清理支撐蘇俄政治模式的理論體係。後者的任務,尤為艱巨。建設政治文明,最重要的是要落實民主製度;但人心中的民主意識、民主理念和把民主看成是每個人不可須臾離開的東西,才能使民主製度如同萬裏長城屹立於中國。願《西方民主史》為此而貢獻一點綿力。
(應克複文,原載《書屋》200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