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第二次猶太戰爭(1 / 1)

由於羅馬皇帝哈德良的錯誤決定和采取的錯誤方針,導致了猶太人的憤怒,進而爆發了猶太人的起義。羅馬軍隊殘酷地鎮壓了這次起義。從此猶太人的曆史進入了向全世界流散的時期。

一、第二次猶太戰爭爆發的原因

公元70年,當第一次猶太戰爭遭到失敗以後,猶太人的狂熱情緒得到了暫時的冷卻。公元98到117年羅馬皇帝圖拉真統治時期,在亞曆山大、塞浦路斯等地曾經爆發了較小規模的反羅馬起義,最終在武力的鎮壓下宣告失敗。一直到公元132年,羅馬皇帝哈德良(公元117至138年)執政期間,在巴勒斯坦再次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轟動全羅馬世界的猶太人大起義,曆來被稱為“第二次猶太戰爭”。

第一次猶太戰爭失敗後,耶路撒冷和聖殿都慘遭極為嚴重的毀壞,損失慘重,耶路撒冷城也變得不再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宗教中心的地位。在羅馬第十軍團的控製下,耶路撒冷殘破城區被分割給平定猶太叛亂的羅馬有功將士,猶太教公會被關閉。撒都該派、祭司貴族、奮銳黨人被打得七零八落,隻有堅持猶太教信仰的若幹法利賽派拉比們在沿海非利士平原的雅麥尼亞建立了一個戰後的和平據點。以後又在加利利的提庇哩亞發展另一保存猶太教的拉比中心,勉強維持原來耶路撒冷猶太公會的職能。

二、第二次猶太戰爭始末

公元118年,羅馬皇帝哈德良為加強自己的獨裁統治,便計劃在耶路撒冷廢墟上重建一座羅馬式的城市和一所羅馬廟斯神殿。然而他忽視了猶太人對耶路撒冷廢墟的感情,他們仍視之為聖地,期待日後將重新建立聖殿。此外哈德良頒布在羅馬統治區域內嚴禁閹割的法令,竟把猶太人自古以來施行的割禮也包括在內,即使此項法令並非針對猶太人的措施,但上述兩項行動卻再次激起猶太人無比憤恨的火種,頃刻之間爆發起反抗的熊熊烈焰。猶太人精神領袖阿奇巴拉比與哈德良皇帝進行溫和的談判,但建城工作從未停頓。因而起義行動隨之發生,一名大衛家族後裔的西門揭竿而起。阿奇巴拉比談判失敗後亦轉而大力支持群眾反抗的起義行動。他從舊約《民數記》引出:“有星要出於雅各,有杖要興於以色列”的預言,稱起義領袖為“巴·柯克巴”。“巴·柯克巴”希伯來語意為“星辰之子”(SonoftheStar)。西門領導的起義將應驗“有星要出於雅各”的預言,於是這第二次猶大戰爭也被稱為“巴·柯克巴起義”。

公元132年起義爆發初期,猶太人一度奪回耶路撒冷,雖然聖殿已不存在,但仍有成千猶太人前來朝聖、獻祭。猶太教公會又恢複工作一段時期。猶太人再一次掀起謀求獨立的嚴酷鬥爭。死海地區20世紀發現的文獻、文物中,竟包括有巴·柯克巴時代的鑄幣,鑄有“拯救錫安”、“為了以色列自由”、“以色列親王西門”等字樣。還有一卷紙莎草紙信件文獻,用希伯來文、阿拉伯文和希臘文字書寫,上麵有“以色列親王巴·柯克巴”的署名。這些文物、文獻完全證實了這次偉大的巴·柯克巴起義的英雄戰績。

公元134年夏,羅馬軍隊開始了平叛行動,耶路撒冷陷落後,巴·柯克巴起義軍效仿當年瑪喀比起義的軍事戰略,退入耶路撒冷以南12公裏的貝塔爾要塞。哈德良皇帝調遣不列顛總督塞維拉斯將軍進行圍攻,塞維拉斯采用過去攻打馬賽達要塞的策略,一步步修築通向頂峰的盤山路徑,進逼到要塞入口,並斷絕糧、水以困死守軍,前後曆時共達三年半。公元135年阿布月(Ab)9日(相當於公曆七月份),即當年耶路撒冷被毀的紀念日,貝塔爾要塞宣告陷落。巴·柯克巴壯烈犧牲,阿奇巴和其他拉比被羅馬軍折磨而死。從此,猶太人的最後一次起義宣告失敗。哈德良皇帝在耶路撒冷建了命名為愛利亞·卡皮托林納(AeliaCapitolina)的新城,遷移猶太人以外的外族人前來居住,禁止任何猶太人進入新城。猶太人的聖城耶路撒冷變成一座外邦人的城市。從此猶太人的曆史進入了向全世界流散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