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鴉片戰爭(1 / 2)

一個人口占世界1/5的幅員遼闊的大清帝國,在19世紀世界形勢發生巨大變化的新形勢下仍不顧時勢,安於現狀,由於被強力排斥在世界體係之外而孤立無依,因此,極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來欺騙自己。這樣一個帝國終於要在一場殊死搏鬥中失敗。

自清帝國立國到鴉片戰爭之前,這個東方大國仍然是一個擁有獨立主權的封建帝製國家,小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然是社會第一經濟。在“康乾盛世”的持續180多年的歲月裏,中國保持了比歐洲快4倍的經濟增長速度。鴉片戰爭前,這個東方大國的經濟規模是世界六大經濟區中最大的,發展速度也是第一。但是,這不是因為“資本主義”的大發展,而是這個幅員遼闊、市場巨大的國家自身的傳統經濟模式的慣性發展。相反這種發展由於臨近了資本主義的門檻,而受到舊有的封建製度的阻礙。

到了19世紀,也就是嘉慶執政的時期,清帝國的土地兼變得越來越嚴重,在整個帝國泛濫成災。並且由於經過長時間的平穩發展,政府的清廉程度下降到了一個可怕的程度。最重要的是,政府《四書》、《五經》之類的教科書將民眾的思想禁錮起來,對持不同政見者,實行殘酷鎮壓,直到肉體與精神一起消亡。近200年和平時光,不僅讓普通軍人失去了銳氣,也讓最高統治者鬆懈了警惕的神經,整個國家的國防體係已經接近崩潰。對外關係上,清帝國由於繼承了天朝上國的榮耀,而變得驕傲自滿不屑與他人交流了,國門關閉的一個後果就是,嚴重地阻礙了中國對外商品貿易與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失去跨入新時代的大好時機。

王朝統治的腐敗使階級矛盾不斷激化,民眾的反抗接連不斷。封建王朝的統治麵臨深刻的政治、經濟、社會危機,封建社會已經快要進入曆史的墳墓了。

當清帝國不斷衰落的時候,西方世界的英、美、法、俄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力卻在迅速增強。

18世紀60年代起,最先進的英國工業革命轟轟烈烈的開始了,到19世紀三四十年代,大機器工業逐步取代了工場手工業。英國新興工業的迅猛增長,使得工業產品的產量急劇上升,“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各地”。

法國是除英國以外最強的資本主義國家,鴉片戰爭爆發前不久,法國的工業產量排在世界第二位。

後起強國美國在19世紀的頭30年裏工業還十分落後,但它卻不斷上升。19世紀30年代,美國資產階級對南部的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的土地開始了大規模的掠奪,將歐洲勢力排除出拉丁美洲,全麵控製美洲市場,所以,19世紀中葉的美國還沒有足夠的力量伸向遙遠的東方,不過在後麵搖旗呐喊卻是足夠的。

清帝國的北方鄰居,北極熊俄國在1861年農奴製改革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俄國逐步走出了克裏米亞戰爭的陰影,隨時準備攫取中國的領土。

到19世紀40年代,清帝國周邊的國家與鄰近地區,已經陸續成為歐洲人的殖民地或勢力範圍。最後隻剩下這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古老帝國驕傲的屹立著,這自然成為歐洲侵略擴張的新對象,關鍵是看誰最先向這個東方巨人發出挑戰。

資本主義第一強國——英國扮演了這個急先鋒。工業革命後的英國,竭盡全力向中國推銷工業產品,企圖用商品貿易敲開這個東方國家的大門。但直到19世紀二三十年代,清帝國對英國的貿易每年還保持出超二三百萬兩白銀的地位。為了改變這種讓人惱火的局麵,英國政府采取外交途徑強力交涉,要求清帝國政府打開國門但未能達到目的,於是就用卑劣的方式,靠“毀滅人種”的方法,向中國大量走私特殊商品——鴉片,以滿足他們追逐利潤的目的。鴉片貿易為英國政府、東印度公司以及鴉片走私者帶來了驚人的暴利。這一惡毒的行為使中國由200多年來一直保持的出超優勢喪失了。

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

“鴉煙流毒,為中國三千年未有之禍”。鴉片大量輸入,不僅讓清帝國每年白銀外流600萬兩,國內發生嚴重的銀荒,造成銀貴錢賤,政府財政收入大幅度萎縮,國庫日益空虛。

鴉片貿易還使得東方古老的淳樸社會風氣不斷受到侵蝕,清帝國民眾的身心健康受到嚴重損害。煙毒泛濫不僅使中國人在精神上、肉體上受到了極大損害,對社會生產力也造成了嚴重地破壞,清帝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工商業逐步蕭條和衰落下去。鴉片的嚴重危害,引起了清帝國民眾的強烈不滿。政府也從自身利益出發對這種現象給予了高度關注,並於1821年到1834年頒布了八次禁令;統治集團的一部分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人,也要求改革弊政,禁絕鴉片。1838年十二月,林則徐作為代表道光皇帝的欽差大臣,前往廣東地區禁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