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民族發展至春秋戰國,統一大業日趨有成。秦統一前混戰頻繁,群雄爭霸,諸國戰爭紛繁……始皇大展宏圖,平滅六國,終統華夏。
一、統前混戰
秦統一前的神州大地各國混戰不休。盡管處於分裂割據狀態,但總的趨勢是通過兼並戰爭而逐步走向統一。當時的大國有秦、楚、韓、趙、魏、齊、燕七國,他們之間的兼並戰爭短者數月,長者可以“曠日持久數歲”,“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爭野以戰,殺人盈野”已成為常見的現象,其中比較著名的戰爭如下:
(一)伊闕之戰
伊闕之戰是指周赧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3年),秦國名將白起率領秦軍在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大敗韓、魏聯軍的重要戰役。
曆經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國力日漸強盛。秦昭王在執政時期,更是加快了兼並六國戰爭的步伐,乘齊、魏相持之際,首先加兵地處中原要衝的韓、魏之地。二十一年,秦左庶長白起統率秦軍進攻韓國,一舉攻占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白起因功被封為左更。二十二年,韓、魏以公孫喜為主帥,率聯軍24萬進據伊闕迎擊秦軍。伊闕為韓、魏門戶,兩山對峙,伊水流經其間,望之若闕,地勢險要。聯軍據險扼守,和秦軍呈對峙態勢。秦軍在數量上隻有韓、魏聯軍的一半。聯名將白起軍各自保守實力,互相推諉,不肯先戰。白起針對這種情況,采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術。先設疑兵牽製聯軍主力韓軍,然後集中兵力出其不意地猛攻魏軍,一舉將其殲滅,殺其主將犀武。隨後立即轉用兵力攻打韓軍。韓軍翼側暴露,遭秦軍夾擊,潰敗而逃。白起乘勝追擊,又全殲韓軍,俘韓將公孫喜。
此戰,白起抓住聯軍自保實力,互相推諉,不肯先戰這一戰機,共殲滅韓、魏聯軍24萬,攻占伊闕等5城。此戰是先秦戰史中一次較大規模的,且是以少勝多的殲滅戰。戰後韓、魏兩國精銳喪失殆盡,被迫獻地求和。白起因戰功卓著擢升國尉,開始了他輝煌的軍事曆程。秦國也因此戰的勝利以不可抗禦之勢向中原擴展。
(二)樂毅攻齊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亞卿樂毅率燕、趙、韓、魏、楚五國聯軍進攻齊國(今山東境),並取得重大勝利。
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力圖向外擴張的齊國,乘燕國內亂,出兵占領燕都。四年(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廣招賢才,勵精圖治,欲報破國之恨。但燕為遼東偏僻之國,無力單獨向強齊進攻。亞卿樂毅及謀士蘇秦建議,利用齊、秦、趙三強爭奪宋國富庶土地的矛盾,誘齊滅宋,以此爭取其他國家,孤立齊國,“舉天下而圖之”(《戰國策·燕策二》)。燕昭王采納樂毅的謀略,表麵上假裝向齊臣服,派蘇秦假意事齊,取得齊之信任,並乘隙離間,收買齊王寵臣淳於髡,使齊放鬆對燕的戒備,而西向謀圖中原。
齊先後擊敗宋楚三秦,各國紛紛與之對立。同時,樂毅在燕國當政,改革政治,整訓軍隊,出現國家殷富、士卒樂戰的新形勢。燕昭王加快聯合各國、合縱攻齊的步伐。他命樂毅出使趙國,促成燕、趙兩國國君攻齊之盟。樂毅又通過趙國聯絡秦國;燕使劇辛又去楚、魏進行聯絡。燕昭王還親自入趙與趙惠文王相會。這樣,燕很快與各國結成攻齊聯盟,組成了合縱攻齊的聯軍。
於是,樂毅以趙相之名,率燕、秦、趙、魏、韓五國聯軍,乘齊軍連年征戰、疲憊不堪之機攻齊。聯軍飛速渡過黃河,繼向濟水挺進。齊湣王也派觸子為將,命達子為副將,率齊軍全力出動,想拒聯軍於濟水之西。雙方相持不下,齊湣王怒於觸子畏懼不前,斥責觸子;又以不戰即斬首並掘其祖墳相逼,致使齊軍將士離心,軍中恐懼。樂毅指揮聯軍猛攻,齊軍一觸即潰。觸子逃亡,齊殘兵被迫退守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臨淄北)近處的秦周(今山東淄博雍門西)。
燕將樂毅
濟水一戰後,樂毅先遣還遠道前來參戰的秦韓兩軍,繼而派魏軍前去攻取宋國故地,間接助趙軍奪取河間(今河北獻縣東南),自己帶領燕軍主力長驅直入,企圖直搗臨淄,一舉殲滅齊國。謀士劇辛則認為燕軍之所以能戰敗齊國,其他四國援助之功不可漠視,而恐燕不能獨立滅齊,反對深入齊地,認為攻取齊邊城而還即可。樂毅則認為齊軍主力已失,齊湣王不得民心,國內紛亂,齊強燕弱的狀況已不複存在,絕不能丟失時機,於是向齊發起追擊。齊主將達子請湣王犒賞將士,使決一死戰,反遭湣王訓斥,齊軍士氣十分低落。之後一戰,齊軍再敗,達子戰亡,燕軍直攻臨淄,“齊人果大亂失度”(《資治通鑒·周赧王三十年》)。湣王逃至莒(今山東莒縣),後被以救齊為名的楚將淖齒殺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