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胡服騎射(1 / 2)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代表著趙國走向興盛,是趙國強大的根源,代表著一個新的擴張性強權的誕生。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將趙籍加封為趙侯(也就是趙烈侯)。趙烈侯將國都定在中牟(今河南湯陰地區),正式建立趙國。

公元前332年,趙肅侯執掌趙國的時候,下令修築長城。從雲中以北,修築到代郡。肅侯執政24年後去世,楚、燕、秦、齊、魏五國各派部隊10000人,前來參加肅侯的葬禮。肅侯的兒子趙雍繼承了趙王國的王位,也就是趙武靈王。

從趙烈侯到趙武靈王,共有6個國王先後執政,其中2件事情讓人記憶猶深。第一件事是趙烈侯任用公仲連為相國,實行改革。第二件事情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一、公仲連改革

趙烈侯建立趙國後,馬上任命公仲連做為趙國的相國進行政治改革。趙烈侯酷愛音樂,曾問公仲連說:他所喜愛的樂師是否也是有才之士,可以“貴之”呢?公仲連答道:隻能“富之”,不能“貴之”;因為知音樂非治國之才。趙烈侯因此就賞給兩個從鄭國來的歌手田各10000畝。公仲連口頭答應了,卻未照辦,因為公仲連認為賞這麼多田對國家經濟有影響。一個月以後,國王問宰相公仲連為什麼還沒有把這件小事情做好,公仲連就說沒有找到能夠適合做這件事的人。烈侯不快,過不多久又追問此事。公仲連不答,並稱病不上朝。烈侯派人探知國相並無病,於是派人去責問公仲連為什麼裝病不上朝。這位宰相使用了一種婉轉的方式來回答國王的責問:我要治理的國家病了,我自然也就病了。這位國王很明智知道宰相是在批評自己,所以再也不說要賞田畝給歌手的事了。

宰相看到國王是一個知錯能改的人,就向趙烈侯推薦了當時的幾個很有名望的賢人荀欣、牛畜、徐越。荀欣建議“選練舉賢,任官使能”,牛畜建議“以仁義,約以王道”,徐趙建議“節財儉用,察度功德”。烈侯因此起用牛畜為教育部長,負責全國的道德和文化教育工作;荀欣為“中尉”,負責指揮作戰和選拔官吏;徐越為“內史”,負責征收田租和考核臣下成績和財務。自從公仲連擔任趙國宰相以後,趙國勢力大增,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二、胡服騎射

公元前325年趙武靈王趙雍開始執掌趙國,他是戰國時代一個很有抱負的人,他的一生都在致力於對趙國的政治改革和軍事改革。他的改革措施是首先是從胡服騎射開始進行的。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已經執政18年了,他決定開始自己的改革。於是他與大臣樓緩商議說:“先祖的功業還沒有完成。今天北邊有燕,東邊有東胡,西邊有林胡、樓煩、秦、韓,中山國又在我國的腹心。沒有強兵,就不能生存,我們要奮發圖強,銳誌改革。我想從改革服裝入手,我們都改穿胡服。”大臣樓緩很有遠見知道趙國不改革就沒有出路,所以他堅決支持國王的改革,但許多其他大臣卻就想不通了。因為當時的服飾代表的是一種文明程度的表示,於是這些大臣勸國王不要穿胡服,省得被人笑話。

武靈王於是與另外一個大臣肥義商量說:“愚蠢的人認為胡服好笑,賢明的人就能看得清楚。而我國賢明的人太少了,嘲笑我的人將會很多,我怎麼辦?”肥義是支持國王改革的,他對武靈王說:“您既然下決心改革,就不要管世俗的議論。夫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大王不應有什麼值得遲疑的了。”武靈王聽了這樣富有智慧的話,心中的苦悶馬上就沒有了,氣宇軒昂地說:“我將自己率先穿胡服,我還要用奪取胡人的中山國來證明我的主張的正確。”

趙國人的服飾原來是袖子長,腰身肥大,領口寬,下擺很大。這種長袍大褂,做事不方便。中山國是地處趙國之中的小國,趙國曆代國君都想滅了中山國,可是總不如意。原因是中山國的騎兵非常善戰。中山國是胡人,他們布褂、束腰,雙腳穿皮靴,行動很方便。武靈王見胡服適於騎馬射箭,早就有意仿效,隻因怕國人恥笑自己,而沒有穿胡服。經過幾年的反複思考,武靈王終於開始推行胡服騎射,畢竟富國強兵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