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青少年時代的孫中山(1)(1 / 3)

偉大的中華民族已在東方屹立長達五千餘年。發展道路雖然曆經曲折,但她仍以磅礴之勢,衝破了重重險阻,奔騰向前。現在她更以嶄新麵貌,雄姿英發,準備登上更高的勝利之峰。這是人類曆史上的一個奇跡。這樣的奇跡與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內在思想活力是分不開的。引領時代發展的偉人正是一種永不磨滅、堅強的精神支柱,是我們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曆史留給我們所有海內外炎黃子孫引以自豪的無價之寶。

一代偉人孫中山給中華民族留下了太多的精神財富。他第一次將愛國與忠君嚴格區分開來,使愛國主義與民主主義相聯係,具有完全資產階級革命性質的劃時代內容。他從救國拯民出發,產生了反清愛國思想,第一次從實踐中認識到愛國與忠君絕對不能相容,提出應愛獨立的“中華國”,不能愛“大清國”,愛國就必須鏟除“清國專製之皇權”。

孫中山的一生是實踐民主革命的救國道路的一生。孫中山在與保皇黨、立憲派鬥爭的同時,組建了資產階級的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提出了明確的民族、民權、民生三大革命綱領,並堅持把反清武裝鬥爭作為主要的革命手段。在他的領導下,辛亥革命運動最後推倒了帝國主義的工具——清王朝,結束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製製度,迎來了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

為了開創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開中國邁向現代化的閘門,孫中山為民主主義革命努力了一生。從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一直過渡到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的時代,他是我國那個時代民族精神的體現。

孫中山還是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最早倡導者、設計師和總工程師。在他留給後代子孫的書卷中,呈現出他為中國實現現代化而設計的方案與藍圖。這些思維的火花像一盞明燈,給予後人啟迪和影響。在這盞明燈的照耀下,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勇於向世界先進國家挑戰,充滿了堅貞不屈的雄偉氣魄。

孫中山的思想大力推動了中國的政治、經濟、科教、國防全麵走向現代化,是中國現代化曆史進程中的一塊豐碑。

偉人思想的光輝永不褪色,中華民族的新時代需要我們接過偉人點燃的火炬,團結一心,開拓進取,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和中國的繁榮崛起而作出更大的貢獻!

(一)內憂外患的中國

1866年11月,孫中山出生在廣東香山縣翠亨村。據史料記載,到孫中山誕生時,孫氏家族在翠亨村已居住五世,將近百年了。

孫中山,譜名德明,乳名帝象。稍長取名文,字載之。初號日新,後改逸仙。從事革命活動後,又曾化名中山樵等。英文簽名用Sun Yat-sen(孫逸仙),故逸仙之名為國際間所熟知。中華民國成立後,國內人民都稱他為孫中山。日本人多稱孫文。在公文、函電中多自署孫文。

為了工作需要,孫中山多次改名換姓。據莊政在《孫文先生名字號考述》一文中認定,孫中山一生曾用過62個名字號。主要的名字號有:帝朱、翠溪、公武、強武、陳文、中山方、高野長雄、高野、張宣、吳仲、山月、高野方、高達生、肅大江、杜嘉諾、Longsang、艾斯高野、阿羅哈(Dr.Alaha)等。此外,杞憂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學生等,也都是孫中山曾經用過的筆名。

孫中山的故鄉香山縣位於珠江三角洲南部,此地物產豐富,交通便利。翠亨村位於縣城東南,距縣治石岐29公裏,離澳門37公裏;東南方隔水與香港遙遙相對。整體環境背山臨海,樹木蒼翠,風景優美。出於這些吸引力,澳門、廣州以至香港的富人們,多到此修建別墅。縣屬金星港成為當時中外交通的一個樞紐,更為本縣民眾出國提供了很大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