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把握分寸,幽默口才也有規則(1 / 3)

1不要掉入幽默的誤區

幽默是美麗神奇的,它宛如一道色、香、味俱佳的美味佳肴,一絲一縷總關情,讓人們不知不覺也想自己動手煎、炒、烹、炸地露一手,隻是許多欲顯身手的人很難把握這烹調的火候,而掉入了幽默的誤區,弄得得不償失。

中國古代的大美人褒姒,她是周幽王非常寵愛的妃子。周幽王為博得美人一笑,競玩了個“烽火戲諸侯”的把戲,結果讓諸侯們深感氣憤,以致最終亡國。這種戲弄式的玩笑不但一點都不讓人覺得幽默,反而會惹人惱怒。

但這絕不是絕無僅有的先例,與中國古代的周幽王相比,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前總統裏根也不遜色。他也因不適當的場合展示所謂的幽默而造成了嚴重的後果。

裏根有一次在國會開會前,為了試試麥克風是否好使,張口便說:“先生們請注意,五分鍾之後,我將宣布對蘇聯進行轟炸。”此語既出,頓時全場嘩然。裏根在錯誤的場合和時間之下開了一個極為荒唐的玩笑。為此,蘇聯政府提出了強烈抗議,令美蘇局麵尷尬。

這種戲弄式的玩笑,就像我們小時候聽過的“狼來了”的故事一樣。自己以為是在調侃別人,其實,最後處於尷尬境地的人,隻會是自己。

要知道,玩笑不是隨便開的,要注意場合。就猶如音樂是給會欣賞音樂的人聽的,繪畫是給會品味繪畫的人看的一樣,幽默也一定要符合時宜,否則尷尬的幽默隻會造成談話雙方的難堪。

在這點上,日本人做得比較好。日本人在開玩笑前一般都會先打個招呼——以下是個笑話,然後才講笑話,也許我們覺得這樣做會削弱幽默的力量,但日本人卻會說,這穿靴戴帽是很必要的。因為隻有這樣,對方才有心理準備,不會把玩笑和嚴肅的話題混淆,免得造成誤會。

幽默不僅要講究場合的不同,更要看談話的對象。正所謂“到什麼山頭唱什麼歌”,運用幽默時要根據談話對象的不同,適時地決定談話的內容。畢竟話是說給別人聽的,至於說得好不好、有沒有趣味,不僅要看話語是否恰當地表達了自己的本意,還要看別人能不能真的理解和接受。

另外,環境和語言習慣也是個很重要的條件。一個可以讓中國人笑得前俯後仰的笑話,對於國外聽眾很可能毫無作用。因此,與人交流時,首先應該注意文化差異,從而調整自己的言語內容,否則聽者將很難理解說者的語言意圖。

一個中國小夥子到國外旅遊,到達目的地安排好食宿問題後,就想到附近遊泳池去遊泳,可剛出去一會就回來了。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國人和一個外國朋友詢問原因,小夥子說:“遊泳池裏人太多了,水也髒的很,就像芝麻醬裏煮餃子一樣。”話音剛落,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國人笑了,而那個外國人卻顯出一副茫然不解的神情。

小夥子的形容很形象,但由於那個外國人既沒有吃過芝麻醬也沒有見過煮餃子,因此絲毫不覺得這個比喻幽默。就像西方人形容某地人多、擁擠不堪,常說塞得像沙丁魚罐頭一樣。這種比喻有些中國人可以理解,但不一定能欣賞其妙處,因為見過打開的沙丁魚罐頭的人並不是很多。

一位自命為中國通的外國教授也犯過類似的錯誤,他在向學生講授中文時說:中國人將沒有生命的物品稱為東西,例如足球、空調、移動電話等,但對有生命的物體不稱東西,例如,鳥、猴子、大象、人等,所以你們不是東西,我也不是東西。在一側旁聽的中國學生都忍不住大笑了起來。

由於在漢語中,“東西”這個詞有了很多引申義。而這位教授卻不了解,所以才會弄得出了洋相。因此,在用幽默語言表達你的本意時,一定要注意掌握好分寸。

此外,在你使用幽默去與人接觸、傳達自己和接受別人的信息時,要注意千萬要將意思表達準確,否則很可能會鑄成大錯。還有,不要講令人不快的葷笑話。黃色的、下流的、低級的笑話會汙染生活,使人變得猥瑣、庸俗,聽者也會對你產生厭惡感。

當學會了規避這些誤區之後,你的幽默才能淋漓盡致的發射出應有的光輝。

2不要錯誤地理解幽默

幽默是人們崇尚和追求的一種語言境界,但是有的人很輕鬆地就掌握了幽默的秘訣,並運用得當。而有的人苦苦努力,還是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其中很大的原因就在於,人們對幽默的理解有錯誤。

一般來講,有以下四種常見性的錯誤需要規避。

首先,玩世不恭不是幽默。

幽默的談吐,需要有正常的心理狀態和健康的人生觀來作為依托。有的人在人際關係中,肆意而行,不受任何約束。他們行為放蕩、玩世不恭,自認為幽默,到處遊戲人生。這種玩世不恭的人生態度,正是一種不健康人生觀的反映。

這種玩世不恭並非幽默。幽默是一種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它與不嚴肅的對待人生,認為活著毫無意義是絕不相同的。玩世不恭對人際關係有非常消極的作用。

第二,滑稽洋相不是幽默。

漫畫家方成曾經說過:“幽默要有所含蓄,要能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而一般的滑稽逗樂除博得一笑之外,沒有再多的東西。”

幽默和滑稽,有時看著很像,實際上並不一樣。因為,猴子有時也能做出滑稽的動作,引人發笑,但它絕不會幽默。

關於幽默和滑稽的區別,弗洛伊德指出是“成人的和孩子的”對立。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出幽默與滑稽在質上的區別。

幽默引人發笑後,使人能得到哲理性的啟示;而滑稽隻為博人一笑,既無思想的深刻性,也無會心的啟示。

馬戲中的醜角,表演得再好,他隻能使觀眾產生情緒上的愉悅,絕不能帶來觀念上的哲理思考,而後一種功能隻有幽默來承擔了。

第三,賣弄聰明不是幽默。

有的人很聰明,才思敏捷、口若懸河,但是他的聰明不是自然而然的流露,而是一種賣弄,這種行為與幽默無關,多數都會惹人生厭。

談話中的幽默,要為講話的內容服務。為幽默而幽默,就有賣弄的意思。用庸俗的事例和動作逗笑,更是不可取。

第四,挖苦找樂不是幽默。

諷刺人、譏笑人的語言動作,目的是為了單純地找樂兒,絲毫不顧及別人的尊嚴。這是一種缺乏教養的行為,絕不是幽默。這種言行對人際關係非常不利。

譏笑和諷刺的言行,充滿著攻擊性質,其中,含有怨恨、輕視和傷害別人的意思。譏笑別人的身體缺陷、情感、尊嚴等,都是缺乏教養的不文明行為。他的笑聲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的。這與能為人帶來心靈愉悅、又使人回味無窮的幽默,絲毫沒有共同之處。

幽默會帶來笑聲,笑聲中又蘊涵著啟示,在揭露和解決人和事物的矛盾中,使我們感到輕鬆愉快。諷刺譏笑別人,雖然譏諷者會得到一時快感,但被譏諷者,卻受到了心靈的傷害。被人戲弄的感覺必然促使他重新考慮與諷刺者的關係。

為圖一時之快損人找樂兒,從而結下怨恨,實為不智之舉,這與用幽默來創造良好的人際關係的理念是相背離的。

其實,幽默本身也像一把雙刃劍,拿捏不好分寸,既讓別人聽著心裏不舒服,也對自己不利。所以,我們在學習和運用幽默的同時,一定要注意避免以上這些理解性的錯誤。

3開玩笑時千萬不要碰到別人的痛處

沒有笑聲的生活和沒有幽默感的人都是無味的。在人際交往中,開個得體的玩笑,可以鬆弛神經,活躍氣氛,創造出一個適於交際的輕鬆愉快的氛圍,因而詼諧的人常能受到人們的歡迎與喜愛。但是,開玩笑要掌握好分寸,否則就很可能適得其反了。

程俊平時愛說愛笑,性格開朗活潑。一次在朋友聚會上,他遇到了朋友小吳,小吳是個禿頭。當得知他最近高升後,程俊快言快語地說道:“你小子,可真行啊,真是熱鬧的馬路不長草,聰明的腦袋不長毛。”逗得大家哄堂大笑,可小吳卻晴轉多雲:“你的腦袋才不長毛呢。”結果原本高興的同學聚會,鬧了個不歡而散。

其實,聊天中開玩笑的人動機大多都是友好的,但若不把握好分寸和尺度,就會產生不良後果,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因此,聊天開玩笑的時候千萬要注意不要過了頭。

電影《十五貫》說的就是因一句玩笑引發的悲劇。尤葫蘆喜歡開玩笑,而他的養女蘇戍娟卻愛較真。一次,尤葫蘆對養女開玩笑說:“我已經把你賣了。”不料,蘇戍娟信以為真,竟在夜裏偷偷逃走了,跑的匆忙,忘了關門,正巧婁阿鼠前來行竊,殺死了尤葫蘆。而蘇戍娟卻遭懷疑謀財害命而被捕下獄。

對於自己的親人都不能隨便亂開玩笑,對於同事或朋友就更是如此了。不要以為彼此關係不錯,就可以隨意取笑對方的缺點。你的玩笑話卻容易被對方當成冷嘲熱諷,很可能激怒對方,以致毀了兩個人之間的友誼,或使彼此關係變得緊張。

開玩笑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態度要友善

開玩笑的過程是一種感情互相交流傳遞的過程,如果借著開玩笑對別人冷嘲熱諷,發泄內心厭惡、不滿的感情,那麼除非是傻瓜才識不破。所以,一定要把友善作為開玩笑的首要原則。

2分清對象

同樣一個玩笑,可能會逗得甲哈哈大笑,卻會使乙感到氣憤。畢竟人的身份、性格、心情不同,對玩笑的承受能力也不同。對方性格外向,能寬容忍耐,玩笑稍微過大也能得到諒解。對方性格內向,喜歡琢磨言外之意,開玩笑就應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