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學生時代的邊緣關係(2 / 3)

二、從當前世界的一些地區來看,由於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少男少女的營養狀況普遍比五、六十年代好,因此中小學生的身高、體重增長得比較快,性成熟的時間也提前了。

日本東京都養護教諭會調查發現,現在的小學6年級女生初潮率占65%,而她們的母親在6年級時隻占7%。6年級女生與其母親的年齡差是25年,說明在25年間猛增了58%。

在我國,1963年至1964年北京的調查表明:女生月經初潮平均為14.5歲;而最近成都市教育局中學政治思想教育研究小組對部分中學生進行調查,女生月經初潮年齡大約從11歲到14歲,而12歲、13歲最多。男生出現第二性征的年齡大約從12歲到15歲、16歲,14歲為最多。都比60年代普遍提前一年至一年半。

現代家庭又比較注意智力投資,中小學生的知識視野普遍在擴大,大量的並非針對中小學生的刊物、言情小說及反映戀愛的電影、電視和愛情歌曲等在學生中公開而廣泛地流行。當代世界的圖書、刊物、廣播、電影、電視相當普及,在這些小說、戲劇、詩歌、歌曲、美術作品、攝影照片、畫片中,性刺激量在大大地增加,這些都對少男少女的性意識的發展,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有人把少男少女初戀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愛慕意識階段。在這個階段,對異性的愛是悄悄地發生,悄悄地進行,是默默地愛,或稱為“暗戀”。在這個階段裏,他們喜歡觀察異性同學,願意接觸異性同學,但又由於害羞,總要回避異性同學。所以便把對異性的愛深深埋藏在心底,不輕易流露。甚至直到畢業分手也不向對方流露真情。

第二階段是由愛慕意識發展到具有初戀行為的階段。這階段的特點是雙方願意或默許發展更加親密的異性關係。如果說第一階段具有“單相思”的味道,第二階段就帶有“心心相印”的意思。這時男女同學之間不再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關係了。

在小學高年級和初中低年級的學生中,已有人不滿足於同性朋友的友誼了,開始渴望和追求得到異性朋友的友誼。

據美國1972年統計,男生初戀12歲以前已占17%,13歲平均占18%。女生初戀者12歲以前占7%,13歲占12%,15歲占21%。

據我國的調查,1400名中學生,交了戀愛朋友的有104人,其中男生有36名,女生有68名。在我國,情竇初開期基本上在十四五歲,這個時候正好是初中二、三年級。在11所學校進行的調查表明,中學時初戀的高峰,一個是在初二、初三,一個是在高三時期。初三這個高峰期要比高三的高峰期來得要猛些,蔓延得要快些。從另一調查中看到,初一時,初戀者占班級學生的4.43%,初二時占8.19%,初三時占12.99%,高一時占27.26%,高二時占13.38%,高三時占36.23%。這個數字告訴我們,學生隨年齡的增長初戀人數也在增加。因此,不管在“開放”還是“封閉”的國家,都不讚成學業尚未完成、經濟尚未獨立、身體發育還不夠健全的少男少女談戀愛。並且人們都在探討如何解決生理和心理發展的必然結果與“不讚成”中小學生談戀愛的矛盾。

四、解決矛盾的關鍵在於家庭和學校、父母和教師正確的教育和引導。首先要求學生的家長和教師,對少男少女的初戀要有個正確的認識。尋求友誼是少男少女普遍性的心理特征,是由生理和心理發展而引發的一種既合“情”又合“理”的現象。因此,不能把少男少女稍有接觸或接觸頻繁,就說他們在搞對象,更不能嘲之為亂搞和作風不正派。

心理學家認為,初戀是走向成熟的一個標誌。他們說,一般在12歲到14歲學生開始步入青年期,這是學生性的成熟期。第二性征出現促使了學生的心理巨變,尋求友誼和接近異性的欲望在萌芽、在發展,應該說是可喜可賀之事。教師和家長有了這樣的認識,才能給學生以正確的指導。

對學生中出現的初戀意識和行為,家長和教師一要表示理解,不能用蔑視的口吻講話。二要為學生保守心靈的“秘密”。學生的初戀不大怕教師知道,倒是怕家長知道。為了教育效果,不宜“擴散”。老師要為學生“保密”。如果需請家長配合教育,也隻能正麵地向家長介紹中小學生普遍的情況和問題。三要防止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千萬不能針對某學生初戀問題進行班級討論。四要尊重學生人格,不能厭棄和歧視有初戀意識和行為的學生,不能采取“孤立”政策對學生施加壓力。“孤立”的結果會使學生更加感到心理上的“孤寂”,從而,需要尋求更多的慰藉,使初戀的雙方結合更加緊密,原本不明朗的關係,可能明朗和公開化,並以一種十分頑強的方式抵抗著教師和家長所施加的壓力。其結果是激起學生的逆返心理和強烈的對立情緒,不利於教育。

五、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家長和教師要了解研究學生。學生初戀意識一旦產生總要在心理上反映出來的。國外性心理學家說,這時的女孩喜歡打扮,男生突然愛整潔,注意起外表美,男生在女生麵前表現得特別好;他們願意接近異性又有點害羞,上課時思想不集中,性格活潑開朗的人會突然變得沉靜,豁達的人會變得古怪;兩人電話、通信往來頻繁,對集體,特別對同性朋友的交往趨於冷淡。

教師和家長要善於分析研究學生初戀動態,找出它的規律性。比如,俄羅斯發現七、八年級學生,美國和日本發現初中二、三年級學生的初戀者,多半是好學生。男生往往是比較高大的、強健的、正直的優等生。

青少年初涉愛河的朦朧戀

進人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對異性表現出一種親近、向往和眷念的情感,這是青春期性心理的一種反應,通常稱作求異心理。他們在心理上產生了愛戀的萌芽,喜歡與異性接觸和交往,並渴望得到滿足。雖然說,初戀是刻骨銘心,難以忘懷的,但並不是最好的。在初戀心醉神迷的時期,你很難分清這究竟是愛神的一次真正光臨,或僅僅是對異性的好奇。要一對花季少男少女作出有關終身大事的抉擇,是一次很大的冒險作為,日後有些人會為此付出昂貴的代價。

現今,不少父母已經注意到孩子相互愛慕開始的時間越來越早。做家長和教師的對於孩子的求異心理應有正確的態度,不要去責怪和羞辱孩子,明智的態度是開放和疏導。不要聽任未成年的孩子盲目墜人愛河,因為他們到底是比較小,處理問題比較幼稚,還不識水性;他們還抵擋不住愛河中巨大旋渦的衝擊,鬧不好還會被愛河淹溺。

我們應給初涉愛河的少男少女的心靈之舟進行導航,指導他們把初戀的純情珍藏在心底,使之成為一種激勵的力量,而不使他們在行動和方式上變為戀愛的事實,以理性把握好人生的走向。教育孩子要專心致誌地求知求學,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上,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準,用優異的成績,濃厚的學習興越來減少求異心理引起的苦悶和折磨,補償心理上的某種失落。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和愛好,增長知識,提高素質,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廣交朋友,看錄像應選擇內容格調高雅,催人向上的。現在的文化氛圍已今非昔比,男歡女愛的信息流布於各種傳媒,即使在較好的影視作品中,也難免有愛情和性犯罪情節的描寫,以及擁抱、接吻等鏡頭出現,這是不足為怪的,因為情愛和性愛是人類生活內容中一個不可少的重要方麵,反映在文藝作品中也是正常的。但是,由於青少年的鑒賞能力、判斷能力、自我防禦能力較差,容易衝動,抵擋不住性的幹擾和誘惑,因而對影像作品也應有選擇,特別是黃色書刊、淫移錄像,嚴重腐蝕青少年的意誌和靈魂,應自覺抵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