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非常親情(2 / 3)

經過幾天的了解,李大媽越來越確認對方正是自己多年來尋找的妹妹,由於心存顧慮,李大媽遲遲不敢開口說明。但兩位老人卻形成默契,每天清晨在公園內相見。聊天中二人發現,彼此的丈夫竟然同在一個係統工作,而且已經相識20餘年,然而,多年來兩人的妻子卻未曾謀麵。如此的巧合讓李大媽暗自感歎緣分的奇妙,於是,李大媽希望讓丈夫出麵,在適當的時機去挑明這層關係。

幾天前,李大媽的丈夫恰巧在路邊遇到了對方,兩位丈夫聊天時說起此事,方知那位大媽在家中也是坐立不安,正催促丈夫前來說明此事。

12月12日,經過漫長的等待,這對姐妹終於在老家得以相認,當聽到對方喊出“姐姐”二字時,李大媽的眼淚奪眶而出,而她們年逾八旬的老母親更是激動不已。

聖誕卡帶來的幸運

一對失散了半個世紀的親兄弟,互相早已認為對方不在人世了,但誰也沒想到他們還有重逢的那一天。讓他們再次重逢的不是別人,而是一張再普通不過的賀卡,一張投遞錯誤的聖誕賀卡使他們在有生之年再次相逢。這個好像隻能出現在藝術作品中的事情卻在現實生活中如實發生了,不能不令人稱奇。

這對親兄弟分別叫作哈利·赫裏凱恩和吉姆·穆爾。他們在1930年正處國家動亂的時候一同參了軍,在開始的時候,他們很幸運,被一起分到肯特郡的查塔姆兵營,他們在同一個軍營裏,雖然不能天天見麵,但總能聽到有關對方的消息。但是後來,由於組織上的需要,軍隊把他倆調往不同的軍營,在不同的軍營裏,他們再也沒有機會見麵,更沒有對方的任何消息,就這樣,他們分道揚鑣,從此杳無音訊。在52年後的1982年明媚的一天,有一封寄往吉姆老家——烏波拉夫村的聖誕賀卡,竟然鬼使神差般地被郵局錯夾在另一張寄往新西蘭首都惠靈頓給哈利的聖誕賀卡內。哈利收到那張聖誕卡後,覺得烏波拉夫村這個名字似曾相識。於是在把那張郵寄錯了的聖誕賀卡轉回去時,順便在卡上附了一個條子,問對方認不認識吉姆·穆爾這個人。也許真是老天不願再看到這對飽經風霜的老人,在人到晚年的時候還不能與親人團聚,有意給他們做了一個巧合的安排,收信人正是吉姆的鄰居,經過鄰居的轉達,於是這對失散了52年的親兄弟終於相會了。他們再次的相聚還真得感謝那張郵寄錯誤的聖誕賀卡呢!

同事竟是親兄妹

1940年8月,許家第5個孩子降臨人間,她就是今日的呂金美。呂金美出生僅6天,就被送進無錫一個育嬰堂,後被浙江烏鎮的一對呂姓夫婦領養。

呂金美隨著年歲的增長,從旁人那裏了解到了自己的身世,於是思親心切,特別是1975年進入上海金山石化機械廠工作後,思念親生父母、同胞兄妹的心緒更加強烈,為此到處打聽親人的下落。

與此同時,同樣在上海金山石化機械廠工作的許邦儒,受父母之托,也正在四處尋找失散的妹妹。20多年前的一天,許邦儒到同事呂金美家去玩,看到了呂金美18歲時拍攝的一張照片,覺得其容貌酷似自己的外甥女,當時心裏有了疑問。

此後,每次在廠食堂用餐和參加全體職工活動時,呂金美總覺得有一雙眼睛在盯著自己。這一舉動讓同事們紛紛猜疑,有的同事甚至直截了當地對呂金美說:你的性格臉型特別是嘴巴很像許邦儒,你們是不是兄妹啊?

有一年,呂金美因患有高血壓、心髒病等,常常上不了班,這很讓老許牽掛。一天,老許從收音機裏聽說上海瑞金醫院有位教授醫術高超,便熱情陪同呂金美去市區看病。在驗血時,許邦儒自己也悄悄驗了血型,結果與呂金美相同。這更讓許邦儒證實了自己的猜測,呂金美可能就是自己的親妹妹。為慎重起見,他跟呂金美詳細講述了自己正四處找尋一位失散多年的妹妹,並道出了妹妹失散時的記號特征。

呂金美從許邦儒的口中得知,許的妹妹被送掉時,繈褓裏有一張寫有“1940年8月10日,吳”字樣的字條。此時,呂金美仍然不相信自己就是許邦儒苦苦尋覓的親妹妹,但她還是決定回浙江烏鎮,以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身世。她找到了了解情況的姑媽。姑媽告訴呂金美,當初呂的養父母抱著金美回家時,“蠟燭包”裏確實有一張“1940年8月10日,吳”的紙條。

當兩兄妹真正地相認時,呂金美已與哥哥許邦儒失散了60年!

母女連心

在6年前的一場大火中,科瑞絲不僅失去了美國費城住所,並且連出生僅10天的女兒也失去了。可是,這位偉大的母親卻一直相信自己的女兒還活著,並憑借著“母性的直覺”找到了“複活”的女兒,以及找到了當年縱火的疑犯。

31歲的科瑞絲是在一個朋友的生日派對上發現了她失散6年的女兒的。看到小女孩的第一眼,科瑞絲就呆住了:可愛的酒窩、美麗的黑發、似曾相識的眼神。她有一種強烈的預感:“眼前的小女孩就是我的親生骨肉,我必須證明這一點。可是,該如何證明呢?”

科瑞絲曾看過通過基因檢驗進行親子鑒定的電視節目。於是,她走上前,親切地對小女孩說:“你好,你長得真漂亮。你的頭發簡直美極了。”然後,她裝著去看小女孩的頭發,並裝作意外地說:“哦,親愛的,你的頭發上沾了口香糖,我幫你弄一下吧。”於是。科瑞絲借為小女孩整理頭發拿到了小女孩的5根頭發。科瑞絲找了一張幹淨的餐巾紙。小心翼翼地將頭發包好,裝在塑料袋內。

DNA測試證明,小女孩果然就是科瑞絲的女兒。科瑞絲因此報警了。因為科瑞絲的發現,警方不得不對當年那場火災重新調查推斷。當初曾認為是短路造成失火,小女孩已被燒成灰燼,現在看來,是狡猾的犯罪分子將孩子偷走後,故意製造火災,企圖永遠掩蓋罪行,把孩子變成自己的“親生骨肉”。

因找到女兒而萬分激動的科瑞絲也向媒體說出了久藏在心中的疑點:“當我衝進了女兒的房間後,床上什麼都沒留下,但我發現,一扇窗戶竟然是開著的,而當時是冬季。

另外,在我女兒出生後沒幾天,住在新澤西州的親戚克芮就遠道來訪,並稱她自己懷孕了,火災當天,克芮還來過我家,但此後再未上門,直到在那個派對上重逢。”

哥哥寄來鑰匙

威廉德是美國的一位獨身婦女,她有一個愛好就是旅行。這種旅行的愛好已經達到了一種近似瘋狂的地步,每隔一段時間,她就要出去遊玩一次。她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旅遊上。

有一次,當她從外地旅行回來之後,翻遍了所有裝東西的口袋,都沒有能夠找到自己家的鑰匙。什麼時候丟失的更不知道了。她隻好一個人孤單地站在大門外。沒有任何可想的辦法,因為她唯一的親人住在很遠的另一座城市,旅途一身的疲憊,讓她此時感到非常的焦躁不安。也就是當她站在門口看著緊鎖的大門感到著急時,一位郵遞員給她送來了一封信。

那封信是他遠在華盛頓的哥哥寄來的,是一份掛號信。她拆開了那封信,不禁高興地大聲尖叫起來,因為在信中夾著一把鑰匙,而那把鑰匙恰恰就是威廉德家的。真是天降及時雨,解決了威廉德丟失鑰匙的難題。威廉德的哥哥在信中稱,上次他由華盛頓來探訪妹妹時,威廉德曾給了他一把多餘的大門鑰匙,當他回華盛頓時卻忘記了還給她,隻好用信寄給她了。

可是,她的哥哥怎麼想到他所寄出的這封信,就在妹妹被家門擋住時及時送到妹妹的手中,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巧合。

海難中遇到親人

1829年10月16日早晨,一艘名叫“瑪梅德”的英國快速帆船載著21名水手,乘風破浪駛出了悉尼港。

帆船出發以後,連續4天都是風和日麗的好天氣。可是,到了第5天下午,烏雲密布,天氣驟變。入夜,狂風大作,海麵上掀起了驚濤駭浪。一場大風暴刮翻了帆船,船員全部落水,他們拚著性命同狂風惡浪進行了頑強的搏鬥。值得慶幸的是,幾個小時以後,筋疲力盡的船員們發現前方的海麵上有塊突出的礁岩。大家紛紛朝它遊去,攀上礁岩,等待救援。